《深度学习》
[美]特伦斯·谢诺夫斯基 著
中信出版集团(二○一九年二月版)
在近年来陆续出版的、解读人工智能技术与趋势的许多书籍中,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的阅读过程令人愉悦,涉及的知识深度又比较恰当。因此,即使是不具备相关领域知识背景的读者,也能够轻松地读完它。人们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来研读这本30多万字的作品,从而集中了解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分支、组织人物与重要事件。在人工智能热度很高的当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帮助读者建立一种相对贴近事实的科学观。
读者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本有关人工智能的简明历史来看待。人工智能是科技王冠上的钻石,而深度学习代表了其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与过去相比,深度学习极大地推进了人工智能各个分支课题的发展速度;与未来相比,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非常粗糙的,注定会被更好的成果取代。因此,了解深度学习,就如同站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向时间河流的上下游看,一览无遗。
我相信,不同的人会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同的收获。总体而言,这本书有助于在我们心目中更加清晰准确地绘制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你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那些令人惊讶,甚至于令人有些担忧的科技进展,大致了解它们背后的原理。这展现了人工智能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单方面优势。另一方面,你也能看到许多真实事例,反映了人工智能相对于人类而言的“笨拙”。科学与科学幻想泾渭分明。在现实中,这种“笨拙”的情况往往更加普遍。这些事例有时令人忍俊不禁,它恰恰体现了我们人类的大脑是多么精妙的设计。
事实上,在我看来,当下最令人彷徨不定的,并不是人工智能有多么“强大”或有多么“笨拙”,而是我们已处在一个科技的拐点,需要由我们每个人对未来的走向做出抉择。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虽然深度学习是这个拐点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但它并不需要为我们的困扰承担责任。
这就是本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它并非教科书,而是一本面向未来的历史书。它揭示了人工智能有望给世界和人类带来的巨大改变,远超我们现在所能想象到的全双工语音、人脸识别、情感计算甚至是自动驾驶。换句话说,与人工智能即将展现的伟大图景相比,这些都不值一提。
《活水》葛水平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葛水平的长篇新作《活水》是关于乡土的书写,作家笔归故土,以女性特有的温暖和细腻投去浓浓的人文关切。小说是新时代的乡村创业史,在时代浪潮之下,乡村这片宁静的土地开始躁动不安,人们也面临现代化的冲击。
小说讲述了山神凹几代人的生存经历,塑造了多个形象,在这里有最常见的生老病死,有最普遍的生活打拼,也有最朴实的生命体温。作者试图用文学的方式进行乡村重建,开创一种别样的乡土书写模式,也在建构一种新的乡土文学观。从乡村的破败到振兴,从物质文明到精神的重建等努力,让城与乡在观念上实现弥合与认同,让故乡成为回得去的故乡,而不仅仅是观念上的想象与寄托。
小说通过这种理想化的书写模式,表达了一个乡村重建的主题。全书用大量的篇幅书写山神凹人们的出走,不仅仅是行动上的出走,观念的转变更为可怕,在山里呆一辈子渐渐成为一件让人耻笑的事情。正如作者在创作谈中提到的那样:只要有一个人走出去了,世界就变大了,那些站在山顶上眺望远处灯火的山神凹人,开始心跳加速。离开很可能意味着再也回不来,但是,奋斗一生,不就是为了背井离乡?
在这样的大趋势之下,山神凹所代表的乡村消亡了,但小说最后写到了年轻一代的回归。这是一种新的乡土书写模式,《海边春秋》《迎风山上的告别》等小说都有此主题,与单纯的逃离乡土书写相比有了新的突破。当然,这种带有理想化的书写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尤其是小说最后急转直下,用申小暑突然回乡创业,在山神凹重新种植西红柿收束全篇,这不得不说有一种文学的臆想成分在里面。
乡土书写中,很少有作者真正聚焦爱情,而在《活水》中爱情则是重要的主题。无论是放羊人韩谷雨从对申秀芝的迷恋到找到自己的归属,还是申寒露一直对爱情的执着,抑或是申丙校与新来的张老师短暂的爱情火花,都是作者刻意表达的东西,小说还以申小暑的婚礼结尾,这也是对爱情主题的重现。聚焦这种人类美好的情感,既是女性作家惯常表达使然,也可以看作是人性光芒的闪现,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朴实的情感显得尤为珍贵。
音乐也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不仅仅是作为背景音乐存在,也不仅仅是作为抒情的段落被随意安放,而是贯穿全篇构成独特的场景,带有各种不同的社会空间含义。民歌、童谣的安排再现了那片土地经历的变迁,使得这份凭吊多了几分真实,也多了一种沧桑厚重之感。小说中有一个场景:窑洞的窗被月明悠长的清辉照亮,人生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李夏花想起了从前唱过的一首儿歌:月明月明光光/闺女下河洗衣裳/洗得小手白光光/蒸好馍馍你尝尝。
歌谣与过去的时光相连缀,为整篇小说奠定了基本的情感基调——回不去的从前。虽然作者相信重返故乡是未来人的必然选择,但无奈的是从前已经回不去了,即便年轻的一代能够归乡创业,也是完全不同的情愫,而且上一代的人依旧在外漂泊,乡土的回归任重而道远。
对传统的农业国家而言,乡土始终是斩不断的根、挥之不去的情结,探讨如何让人们回归乡土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城市化进程,可能正是作者葛水平高明的地方。小说题为“活水”就是取“流水不止,生命不息”之意,力图彰显一种生命的坚韧。
《名士派:〈世说新语〉的世界》
徐大军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二○一八年十一月版)
《名士派:〈世说新语〉的世界》一书作者徐大军认为《世说新语》的世界是由两种力量支撑起来的,一种是名士们于日常或异常处境中的言行应对所显示出的精神气度和风姿神貌,另一种是那些投向名士风姿气度的欣赏、崇拜的目光。《世说新语》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的教科书”,而本书以生动诙谐、轻松幽默的文笔引导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听玄远冷隽”的言语,“看高筒瑰奇”的行为,并告诉大家:这些美名远播、百世留香的名士们,除万千才华外,还是国宝级别的有趣人物。
《世说新语》虽有趣,但每个故事都太过零碎,本书将零散的百余字的故事,讲述成一个个有头有尾的“微小说”,让读者更加了解和理解《世说新语》的世界中名士的所作所为。全书由“融四岁,能让梨”的典故引出成为一阶名士的不易,再依次讲述名士相见后的“斗嘴”“斗富”“斗姿态”“斗演技”“斗不动声色”等具体事件。名士之间能和谐相处的理由大致相同,而“坐不到一起”却各有各的原因,本书从各种角度出发,将不一样的名士形象一一呈现于读者眼前。
名士之所以能成为名士,除才华与气度外,本性也尤为重要,他们说走就走,敢爱敢恨。说走就走,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的典型口号,有这般洒脱气度和行动力的实为少数,世人大多为阮籍,于无奈处境中怀着酸楚心情,只能“夜中不能寐”。于是对于王子猷这般“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的人物,感到无尽的羡慕与钦佩,虽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世事变迁,斗转星移,而今,我们或许逃不开生活中的苟且,但也依然向往诗和远方。敢爱敢恨,如嵇康,能公开与挚友山涛“绝交”,也能临终托孤于这位唯一信得过的挚友,爱恨缠绕但皆分明。众名士们对爱恨的表达方式虽纵横捭阖,但原则与底线却始终如一,世人唯有发出“名士不愧为名士”的肤浅赞叹。
后世人们所心仪的任性自然、不拘小节、追求智慧的“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而在本书妙趣横生的故事中,我们更为直观地感受到那些气韵生动、洒脱自在、至情至性,追求着诗意人生的名士们流传千古的魏晋风度。
《鲸鱼是楼下的海》
于潇湉 著
天天出版社(二○一八年十月版)
奇妙而神秘的德式建筑、游动的鲸鱼、肃穆的军营、勇敢的少年……画面在眼前铺开,海浪拍向沙滩,也带来了一个曾被淹没在蔚蓝海洋里的故事。
《鲸鱼是楼下的海》的作者于潇湉以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为背景,用极具想象力的手法带我们走进了这座城市,故事里有百年前的德国建筑师和百年后的中国女中学生,为我们展现了一段关于正义与抗争、和平与爱的峥嵘岁月。信号山山顶俯瞰到的红砖楼房、基督教堂晶莹的琉璃、钟楼样式的火车站……这些德式巴伐利亚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并没有与周围的中式事物格格不入,反而成为了青岛一抹独特的色彩。可是,人们在圣弥厄尔教堂里诵经祈祷,在一幢幢德式建筑物前拍照留念,在那些古老的小巷子里感慨它忽上忽下的坡度,却鲜有人知道百年之前这里的一切经历了怎样的枪弹洗礼,有着多少充满血泪的故事。
《鲸鱼是楼下的海》运用双时间线并行的结构进行故事叙述,在基于史料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想象元素,通过海中的鲸鱼将百年前和百年后两个时间段的故事凝结在一起,使读者随着德国建筑师斯代尔的指引,走进一百年前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亲眼见证这座城市的历史风情。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鲸鱼是楼下的海》从讲故事的角度为读者介绍了历史背景,避免了沉重枯燥的史料陈述,趣味性大大增加;同时,文中在历史和科幻中所穿插的关于校园暴力、儿童对温暖的渴望、对于融入集体和被他人接受的渴望,以及内心纯真善良的本性,这些情感上的共鸣也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鲸鱼是楼下的海》虽然属于科幻文学,但显然并不限于只想讲一个好玩的刺激的故事,而是试图用时空对话的结构去回溯和思考更深远的东西:面对侵略与战争,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接纳曾经的伤痛?女孩面对侵略者的誓死抗争不是为了让我们在拥有和平的今日重新捡起那些仇恨,而是为了让我们铭记昨日并懂得今日幸福的来之不易,是为了告诉我们要永远选择善良,永远心怀感恩,永远向往和平。作品也因此有了一种哲学的味道和开阔的视野,变得不那么平庸。
编辑:周俊超
责任编辑:周怡倩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