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战斧导弹从美军导弹巡洋舰“邦克·希尔”号上发射。
从概略轰炸到精确制导的道路上,世界各国的起点本来差不多。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们做过统计,二战时期,摧毁一个目标平均要用 648枚炸弹!现在呢,多数国家长进不大,只有美军一骑绝尘。他们搞定一个目标,平均只需要1枚GPS制导的炸弹。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为1.6万枚,所占比例接近70%,就已经打得这么漂亮,如果精确制导武器达到 100%,还让不让人活了。
伊拉克战争中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当众披露了其中一个:
美军进攻巴格达时,一些伊拉克武装分子躲在一座桥下,企图逃过一劫。他们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海湾战争期间,就有人躲在交通要道之下,以躲避美军高技术装备的轰炸,而且成功了。
不过,一个经验二次使用,总是潜伏着危险。果然,这些武装分子被美国陆军的一支特种部队发现了。结局不难预料——他们被消灭了,但过程你也许猜不到——消灭这些武装分子的,并非发现他们的特种部队,而是空军。
原来,美军特种部队并没有与桥下的伊拉克武装分子交火,而是利用目标快速成像系统,迅速将影像传给空中的 F/A-18大黄蜂战机。后者向目标发射了一枚AGM-65“小牛”激光制导炸弹,把桥下的敌人全部报销,而桥却安然无恙。
用多少军事术语,也不如这个故事更能生动诠释什么是精确打击。这种事要搁以前,管你三七二十一,早就连人带桥一起炸上天了,但现在不能这么干。你想想,如果桥上有老百姓来来往往,美军为了炸桥下的武装分子,把桥上的老百姓也一起炸飞了,该面临多大的国际舆论压力?
现在好了,可以精确打击,大大减少了轰炸造成的附带损失,美军不用担心被媒体的口水淹死了。
这种精确打击的功夫,美军至少在对付塔利班的时候就已经练成了。阿富汗地形最大的特点是山多洞多,为塔利班提供了天然的藏身之所。不幸的是,塔利班遇到了美军。美军对症下药,很快研制出“温压弹”,可以摧毁山洞、地下掩体或建筑物内的一切,而洞穴和建筑物却完好无损。
精确打击之路,是条应该坚持走下去的路。
马克思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在毛泽东最器重的将帅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林彪与粟裕,有一共同点——精于计算,粟裕更是直截了当说过“打仗就是数学”。不过,战争进化到信息化时代,指挥员的脑子再厉害,也无法包揽那么多繁复的计算,它需要先进的信息化装备和信息化人才。
——摘自《这才是美军》,许述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作者:许述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