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年11 月11 日,刘少奇在延安。
日本投降后,毛主席、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隆重送行后,他和朱老总直奔中央党校,向东北派出大量干部。父亲刘少奇动员:“我们决定还是派军队去,能走路的先走,能快走的先到,到了热河边境瞪着眼睛望一望,能进去就进去,以后再抽些队伍抽些干部去东北,抽几万去,一切要看情况,有空子就钻,铁路不能走就跑路,大路不能走走小路。日本人垮了,满洲皇帝溥仪捉到了,苏联红军走了,国民党还没有去,你们要赶快去抢。”
一场潜流汹涌的闷头大赛跑、惊心动魄的战略大进军,就以“抢占”这两个字光耀史册。
接着,最早进入满洲的“老满洲”李运昌来电报告情况,到东北的“老冀东”曾克林直飞延安面报。刘、朱决定抓住“千载一时之机”,派大量军队前往。请示毛、周同意,速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先派林枫率中央干部团奔赴他的老家黑土地——再度唱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满怀豪情壮志!
父亲认为:如果东北为我所占,与华北连片, 背靠苏、蒙、朝,进可攻退可守, 我解放区可摆脱长期被敌包围之局面;相反,如果国民党占领东北,拥有全国半数的雄厚工业基础,与南面国民党军夹击我解放区,再插进平津、晋绥、关中、豫中等地,形成分割包围我解放区态势。显然,占东北大利,不占则大弊,“占”与“弃”,决定中国革命的大命运!
▲绥远部队冒着风雪东进。山丘处为雁北外长城。
延安与重庆互电频密,高度一致。
此时,有两大难题:第一,党的七大刚刚确定的战略方针已不适用,刘少奇急电毛泽东、周恩来,必须因时而变、就势改新“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第二,接收日降区(包括东北)、合并解放区,必须重新划定党政各级组织区域,调动任命大量干部。而此时,不可能开党代会、中央全会,甚至书记处领导都分散开,无法集体决定。
为满足我抢占东北之需,又受制于我重庆谈判之需,毛泽东建议由“政治局成立决议,在此工作紧张时期内,全权委托书记处,及中央主席及代主席,行使政治局职权”。得到授权通报全党后,刘少奇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改变战略方针,将“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改为“向北推进(后称‘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这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的意义,不言自明,可称为父亲军事生涯中一大亮点!
▲1945 年8 月27 日,毛泽东手书的任职通知:在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期间,由刘少奇代理党中央主席职务。
“抢占”大略已定,怎么“抢”、如何“占”成为首要。
胜负决定于实战行动!
刘少奇主持当机立断,先后将三分之一的政治局成员、百分之四十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派往东北;从全军抽调一百个团的干部(团营连排班全套),收编改造几十万伪满军警;将八路军(主要是山东和冀热辽)十万、新四军(三师)三万多部队速调东北(称东北人民自治军)A;新四军(包括军部)十万调入山东;华中及江南十多万梯次向北收缩。从速动员、闻令出发、急进前行、昼夜兼程。
“向北推进”是全军大动,密令悄悄疾进:非正式入东北,不声张,不发消息,不坐火车进城市,“走小路,控制广大乡村和(苏联)红军未曾驻扎之中小城市”A。“向南防御”是收缩兵力,主要是华中的新四军、华南的东江纵队,大张旗鼓撤出,有利于重庆谈判;地方党政,必须坚守,疏散精简,转入地下。
▲新四军第三师经冀东冷口出关,向东北开进。
▲挺进东北路线图
百万军队的调整过程,可谓我军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紧急大调动、大转移、大进军;布局的结果,逐渐形成大野战军集团,可谓我军正规化的大飞跃、大手笔!
英雄割据俱已矣,文武风流更无前!
借“收复失地”,蒋介石调令几百万大军抢“摘桃子”。父亲下令所在地区的军队、地方武装迟滞国民党军北上,适时提出“纠缠扭打战法”。简单说,就是野战军倒过来分散配合地方武装、游击队和民兵,围追堵截、游击骚扰、破袭作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全套“拿手好戏”,集中派上用场,大显神威,前后左右粘住,一路纠缠扭打,即让美蒋军焦头烂额、称之为“八路扒路”的全新战法,令其进退维谷、深陷泥淖,晚了三个多月进入东北、华北,为我党赢得时间。而我军民“不暴甲而胜”,几无损失、收获颇丰。
从兵法上讲,以奇用兵、批亢捣虚。集《孙子》《老子》,这一战法已近“全胜无斗”“大兵无创”“大战无形”之最高境界。更难能可贵的,刘少奇概括这一“战法”并推广成大规模战役,创新这一“战法”并指挥成大规模战略行动,又创造性地发展丰富了人民战争宝库。大战三千里,力当百万师!可称为父亲军事实践中光辉的一页。
▲刘少奇摄 于1946年。
这时期,朱德总司令和父亲不失时机,陆续组建了实施机动作战的野战兵团,下决心打了上党战役,歼灭阎锡山部十多个师三万多主力;又赢得平绥等战役,保卫张家口,消灭傅作义军万余。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闻讯,连呼打得好:“人家打来了,我们就打。打是为了争取和平。不给敢于进攻解放区的反动派很大的打击,和平是不会来的”。
刘少奇又及时组织各方,大力宣传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在邯郸战役中起义,在蒋介石和国民党最跋扈忘形时,顿晦其颜挫其锐。
毛主席在重庆谈判四十多天,由于长期疲劳过度,返回延安即病倒。中央决定让他静心疗养,仍由父亲主持中央工作。
这期间,形势极其复杂,变幻无常,“抢占东北”仍是最棘手的。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蒋介石动用了最先进的装备,将国民党军队大批运往东北。苏军遵守“中苏协定”,撤军时将城市交予国民党军队。而此时,中共虽立足未稳,却占先机进驻了主要城市。夺得未坐稳的宝座、掌控难保住的政权,谁舍得拱手让出?“七七事变”后八路军前出山西,关于游击战争有一场激烈争论,与其相似,我军又面临胜败攸关的大抉择!可想各种思想行动碰撞之剧。
如此背景下,刘少奇果断地提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以农村包围城市,放手发动群众,一手抓土改,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练兵(整训15 万野战军、20 万地方武装,进行剿匪),广泛建立根据地,党政军企、全面发展。父亲说:“大城市退出后,我们在东北与国民党的斗争,除开竭力巩固一切可能的战略要点外,主要当决定于东北人民的动向及我党我军与东北人民的密切联系”。这为以后的辽沈战役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被定为大转折期的历史性贡献。
这绝对是一段极其精彩、极为动人的光辉篇章!
▲刘少奇和美国作家安娜· 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
彭真调回中央任要职时,我军在东北已发展到30多万指战员,占据东北大部分领土,圆满完成了中央的各项指示,特别是“抢占东北”的大战略任务!
这时,给我家庭带了件好事:忙于国共谈判的叶剑英伯伯,几经周折,找到我二哥刘允若。1933年初春两岁多,他被寄养在一工人家,流落上海街头、苏北农村。送回父亲身边的他已15岁,精灵怪乖,骨瘦如柴。
刘少奇主持党中央工作的这八个月,抢先部署下中国政治版图上强弱胜负的阵势,被形容为“乾坤翻转,日月重(同)光”。对父亲个人来说,也是最为繁忙、倍感重压、成就辉煌的高峰期。然而,他依旧为而弗恃、推功于众,甚至功遂身隐,毫不显山露水。至今,几乎每位当事者回忆到这一段,都有令人热血沸腾的精彩故事,而我们却见不到,被公认为彪炳春秋的这位统帅领袖,有任何自诩言辞。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作为修养到家的共产党员,原本自然。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刘少奇在群众心目中的印象朦胧缥缈,他说出、做过些什么?他贡献、遗留些什么?今人知之多少?甚至连“刘少奇何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把手,何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长久以来却是青年人不知,中年人不清,老年人不详的一个讳莫如深的疑问”。眼下,我愧为人子,谨俯首轻言点提纲。
▲本文摘自《梦回万里 卫黄保华: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刘源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作者:刘 源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