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丛书总策划刘统在考察长征路
“解放战争系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解放战争系列丛书”明信片
■本报记者 蒋楚婷
一年一会,在绵延不绝的酷暑中,2017年上海书展如约而至。8月16日至22日,逾十五万种图书,九百多场活动将组成暑期嘉年华,让爱书人流连其中,尽享书香。本报特从这场已成为上海名片的盛宴中撷取一些佳肴——其中有大菜,也有小炒,但都色香味俱全——以飨读者。
——编者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35军104师312团的战士将红旗插在了南京“总统府”的门楼上,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读到“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号外时,激动地挥笔写下了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那么,百万雄师过长江究竟用了多长时间?辽沈战役时,林彪对于打锦州有顾虑,毛泽东与他商量了多久?为了消灭有蒋介石“御林军”之称的74师,解放军用了怎样的方式急行军?……孟良崮战役、“紫石英”号事件、接管大上海……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细节?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解放战争系列丛书”,从尘封的历史档案中爬梳出这些决定成败的细节,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众多向建军九十周年献礼的图书也将亮相上海书展,而这套以一个个历史细节告诉人们,共产党为什么赢、怎么赢的“解放战争系列丛书”格外夺人眼球。
“解放战争系列丛书”由知名军事专家刘统担任总策划,全景式地再现了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丛书共六种,分别为《决战:东北解放战争1945~1948》《决战:华北解放战争1945~1949》《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1945~1951》《决战:西北解放战争1945~1949》《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决战:中南解放战争1949~1950》,以翔实的史料、质朴的语言、宏大的格局、恢弘的气势,客观分析了国共两党的每一步战略决策、战役部署,详细呈现了指挥决策和实际作战情况,揭示了国民党是怎样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滑铁卢,描绘了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热血征程。作者刘统、袁德金、金立昕曾任或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为了还原这段历史、描摹真实细节,他们阅读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以史实为依据,并从当事人口中获得第一手材料,披露大量难得一见的史料和细节,使丛书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充分利用前辈的记录,挖掘历史细节
1988年,刘统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读完博士研究生毕业,来到北京西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成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编辑。编书之余,他常常钻进军事科学院的图书馆,阅读馆藏的军事档案。当年叶剑英元帅创建军事科学院时,为了编写出权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做了大量的资料积累工作。各部队都将他们的作战电报、战斗总结、组织编制、后勤、政治工作等方面资料全部上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代,各军都编写了自己的军史。编者都是当事人,作战过程记录得非常具体详细。军史历史研究部在1960年代编写解放军作战史时,采访了许多高级将领,开了许多座谈会,这些珍贵的史料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艰难曲折。这些原始史料、电报是抄在学生练习本上的,小册子是油印的,总结是手写的……前辈们的记录,为刘统再现了那个炮火连天、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也使刘统萌生了要从细节入手,来写解放军历史的想法。
那些档案中蕴藏着无数精彩的故事,很多都堙没已久,刘统他们硬是一点点挖掘出来,呈现给读者。真实的细节也就成了这套丛书的基调和特色。
比如刘统在查阅资料时看到了一个华野政治部的小册子《改造俘虏工作的初步总结》,从俘虏兵分配下连队,忆苦会启发阶级觉悟,用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温暖人心,立功运动的奖励提拔,一步一步的思想工作都有实例,活灵活现。其中写到在俘虏群中如何区分国民党军官和士兵,有一套观察和分析的方法,使伪装的国民党军官插翅难逃,很有意思,刘统就把这些细节都写进了书里。于是在书中我们看到,孟良崮战役之后,被俘的军官生怕被杀掉,大多隐瞒身份。俘管处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对俘虏进行审查。俘管处的干部把审查工作形容为“剪头去尾”。即先把校官、政工、谍报、特务清理出来,同时也把军士、列兵清理出来,分别管理。军士和士兵尽快补充部队,军官则根据情况,另行处理。审查的方法是首先成立校官访问组。俘管处组织科的同志从已知身份的74师校官中选择十个人组成第一个访问组,其中有74师师部的人事科长、一个新闻室主任、一个副团长、一个师部副官主任、两个谍报组长、一个参谋处长等。他们都是坦白了身份,有立功表现的军官。访问组的作用,不但能促使隐瞒身份的俘虏坦白,在指认过程中也反映出访问组成员自己的表现。
利用访问组辨认俘虏身份,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彻底查清。俘管处的干部又想出“对照人”的办法,让老俘虏辨认新俘虏,这个方法很灵验。俘虏们说:“这真是以毒攻毒,叫自己人认自己人,这下隐瞒不住了。”最害怕被认出来的是那些国民党特务、谍报人员。他们在74师中就是监督官兵的,最招人恨,当了俘虏又怕受到惩处,因此想方设法隐瞒身份。俘管处也采用“以特制特”的办法。以前新安镇作战时,我军曾俘获74 师一个谍报员,俘管处的干部通过他在俘虏中做工作,现身说法交代政策,使得谍报组长郑某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郑某坦白后向我方提供了不少材料,指认出师部谍报队长毛某。其他隐瞒的谍报队员看到毛某被认出后并未遭到枪毙,怕死的顾虑减轻,于是有的主动交代,有的在我方审查时承认了身份。我方于是组织审讯,搞清楚国民党军中特务组织如何对我方进行策反、刺探情报、偷听电话、雇佣情报人员的方式等等,配合加强了解放区的保卫工作。看了这些,你不能不佩服解放军政治干部的聪明和细致。改造国民党军俘虏,使双方的实力转换发生重大变化,这比战场上消灭敌人更有效果。
多向度、多角度描述,还原现场感
不同于过去的一些军事历史著作重理论而轻细节,这套丛书的作者则是用古代史的方法去研究现代史,重细节、重考证。他们以写故事的笔法写历史,立足当时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对敌我双方的描写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向度、多角度,充满了现场感。
仍以孟良崮战役为例,书中没有将解放军的胜利简单地归于国民党军队的无能,而是实事求是地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各种因由,描写了作战时的惨烈:74师毕竟是国民党军队中战斗力很强的部队。1947年5月14日中午,74师对285高地组织反冲锋,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解放军独立师战后总结说,74师战术运用得相当熟练:“其班排干部指挥熟练,善于掌握部队,撒得开也收得拢。并能机动掌握情况,如发现我之弱点,立即乘隙突击。部队进出,均极迅速。不恋战,不穷追,占我一地,即行火力追击。其进攻队形疏散,善于采取分段分梯次交互前进。进攻道路之选择亦极隐蔽。”“轻重机枪均能行交叉火力,善于寻找我防御前沿与纵深之轻重机枪火力点,行压制射击,往往打坏我之机枪及射手。”“步兵每占一地,立即迅速改造工事,并插满小旗,标示其到达位置。其攻击部队狡猾多端,常以钢盔放于棱坎,伪装停止,部队由两翼隐蔽运动。或以少数短兵火器隐蔽于山脚设伏,主力故意暴露退却,俟我反击,即突然以短促火力杀伤我反冲锋部队。”但是74 师最大的弱点是缺乏近战的勇气,不敢拼刺刀。14日下午他们对285高地连续组织十三次冲锋,均被我独立师1团2连、9连战士用手榴弹和刺刀击退。黄昏时乘我军换防空隙,敌军发起第十四次攻击,占领285高地。这时天色渐黑,后续部队没有到达,1团改向285高地以南公路两侧突击,截获敌军辎重车百余辆。从13日下午开始行军到这时,独立师已经连续战斗了三十个小时。指挥官叶飞在战后总结中对独立师的顽强作风给予高度评价。
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
九十年峥嵘岁月,从武装斗争到建立政权,从守卫边疆到投身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赫赫功勋彪炳史册。解放军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始终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关于解放军静悄悄地进入大上海,为了不扰民睡马路的故事街知巷闻,但书中披露的背后故事却让人感慨万千。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来到南京后,耳闻目睹我军进入大城市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感到最紧迫的是对部队进行城市政策教育。尽管过江前各部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城市政策教育,但绝大部分干部战士是第一次进大城市,新鲜好奇,闹了不少笑话。陈毅和邓小平到南京后,住在蒋介石的“总统府”里。1949年4月28日早晨,他们在东园散步,发现地上漫着水,走廊上的地毯也泡在水里。一问才知道是战士不会用自来水龙头,把它扳坏了,到处跑水,好容易才堵住。陈毅很生气,命令住在这里的警卫部队马上打扫干净,除站岗值勤人员外全部撤出“总统府”。陈毅、邓小平也随即迁移到原国民党“行政院”办公。
23军68师进入杭州后,因不习惯城市生活,也出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志看了电灯、自来水就好奇,浪费水电现象很普遍,几天就损坏了四十个灯泡。203团战士在蒋介石公馆里搞坏了三个抽水马桶。站岗的哨兵站在马路中央,看到汽车经过就阻拦询问,妨碍了交通。
看到部队的报告,总前委感觉到城市接管确实是很复杂的问题,如果这样稀里哗啦开进上海,非乱套不可。4月30日总前委报告军委,要求推迟进占上海。电报说:“根据南京经验,在我党我军未作适当准备,仓猝进入大城市,必然陷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就军事上说,杭州、上海很快即可拿下;就政治上说,我们许多重要准备都未作好……我们考虑,以尽可能推迟半月到一月入上海为好。”
严格的城市纪律,使我军在上海最初的生活比在农村还要艰苦。“前三天吃冷饭,没有开水喝,睡马路边。以后也是吃‘战斗饭’(用子弹箱盛饭,钢盔打菜,炮弹壳做饭碗,甚至用痰盂打面条)。每天早晨天没亮,连长带着全连跑步到黄浦江边去大便。因为找不到厕所,路远,有的战士半路上就拉在了裤子里。”“币制未规定前,就不在市场上买东西。有好几天没吃过菜没抽过烟的。20军政治部通讯员看见某部队采买员在买咸菜,大家告诉他币制没规定,不能买。采买员说:‘是首长叫买的。部队几天都没有吃菜了,对身体很有影响。’后来20军政治协理员就把自己从乡下带来的腐乳让了一坛给采买员,把要买的咸菜还给店里。”战士干部们就这样坚持不入民房,坚持不在市场上买东西,坚持不入公共场所。三天后接管工作基本就绪,各部队才找到国民党军队空闲的营房、仓库、机关用房,陆续住了进去。
解放军为什么会赢,从中可见一斑。而这样翔实的资料、精彩的故事、生动的细节,书中俯拾皆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上海人民出版社此次策划出版“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系列图书的目的,即是藉以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
正如丛书总策划刘统所说:“历史能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生动的情节。读司马迁的《史记》,最经典的就是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之战,张良拾鞋,荆轲悲歌。我们今天写历史,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指战员从井冈山到三大战役,同样是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精彩故事不知有多少。为什么非要把他们写得那么僵化,为什么不能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出他们的真实经历呢?谁都打过胜仗,也打过败仗。你只写胜仗,就让人不信服。如果你把全过程真实反映出来,更能让读者受到教育,历史也还原了本来面目。我们的责任就是恢复历史的原貌,辉煌的革命史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积累铸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