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生命里的光》
舒辉波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肖复兴
我对书的腰封或封面封底上列有一串名家联名推荐的书,一般怀有警惕。舒辉波的《梦想是生命里的光》,是在这样警惕中进入最初的阅读的。但是,我很快被吸引,甚至被感动。作者抒写的内容和姿态,与一般儿童文学作者不尽相同。他将目光更多投向那些不幸的孩子,而且,是将这些孩子从童年迈入青春期最关键时刻的成长经历,放进了十年之久的前后对应与变化之中。美国作家奥茨曾经讲过: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在这样的时间长度中,才可以看出并写出一个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变化。这是克服人物单一平面化的书写策略之一。
同时,作者书写的这些在时间长河中成长的孩子,命运都是不幸的。这便和当前一些甜蜜蜜、闹腾腾的儿童文学拉开了距离。在《他是我的星辰》中,作者借那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说:“我希望你写下他们生命周遭的黑暗。因为,这才是他们整个的、真实的世界。”没有这些特殊孩子们所经历的黑暗,温暖而希望的光就无从发现。作者很明晰这一点,在书的后记里,作者说他希望能够和孩子一起疼痛。他说得非常好,约翰·列侬曾经说过:当一个人感到疼痛的时候,他才长大了。这使得作者的笔有了向心力,使得这本书有了成长文学沉甸甸的分量。
在此书中,作者的第二个书写策略是将十年前后的采访过程,不吝笔墨,详细写出,将作者“我”的第一人称抒写,和被采访者的“我”的叙述,交织一起。无疑,这会增添文章的亲切感和在场感。但也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
《我要结婚了》将十年前对乡间留守儿童刘英的采访,和作者表妹雪莉的书写,呈两条平行线穿插进行,写得很是流畅和灵动。但重点铺排的是十年前心里话的诉说,和十年后两个孩子结婚及结婚后的场景。十年之中她们各自的成长历程,书写得比较薄弱,尤其是让人深刻感怀的细节较少,更多的是过程。这让文章显得单薄,以致后面抒发的画外音:没有父母的陪伴,时间久了会生出青苔,心里会多出自己都察觉不出的阴影……显得过于文学化而欠缺些质感的有力支撑。我想,这一点,作者是明显感知的,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作者说希望写作不会只触及表层。这一点很重要。
《妈妈至今仍是我的泪点》写母亲病逝、父亲陌路状况下一个女孩子坚强的成长。文章全部用作者“我”与被采访者“我”的对话写成。这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因为文章所有重要的情节与细节,都必须通过对话来完成。在叙述中完成描写,对于作者是个挑战。又因为缺少他者的旁证与补充,会缺少客观全面深入地对一个女孩子心路历程的书写。同时,又由于孩子的叙述是经过了作者的剪裁与加工的,很容易夹进作者自己的语言。比如说“妈妈每晚都要数自己攒下了多少药丸,像是数着她自己有限的时光”;说父亲“就连他骑自行车时吹过来的风带给我的他身上的气息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样的长句,都显得有些文学化的刻意,让人觉得好是好,却有些失真。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是一部未完成的交响曲。我希望作者继续他的爱心与耐心,十年之后还能进行他的采访,抒写这些孩子新的成长变化,就像英国的那部纪录片《56UP》那样。那部影片,将几个人作为对象,从七岁开始,每隔七年进行一次采访,一直到他们五十六岁,从中看出时代变化与命运变化。舒辉波如果也能这样,每隔十年进行一次新的采访和书写,那将是这本书有意思的延长线。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一个又一个的十年,是这些孩子生命成长的长度,也是作者写作生命的深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