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号线上的马拉松》
瞿新华等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戴平
以广播连续剧《五号线上的马拉松》为主,配以另外两个故事结集出版的《五号线的故事》,通过地铁这个活动的社会舞台,展现了穿梭其中的现代都市人群的生活百态。剧作家瞿新华以他犀利而细腻的目光,以他擅长的民生描写,抓住一件件不为人们所注意的生活小事,接地气、触热点、暖人心,找出一个个在生活的小溪中淌水而行、在命运的洪流中搏击风浪的普通好人。他们大多是平凡而质朴、善良而热心的小人物,其间也有道德的失足者和丑陋的猥琐男。芸芸众生在地铁里的各种活动,组成了一个又一个尖锐的戏剧冲突,引出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写活了一群小人物,令人看完欲罢不能,难以忘怀。
《五号线上的马拉松》以一位可爱的青年女乘务员杨梅为中心人物,以人们乘坐五号线的经历为贯穿事件,展开一连串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扎根闵行发展的大环境,紧扣当下社会热点,带出一个个具有关注意义的话题,充满正能量,旨在多角度地展现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市民的精神面貌。剧作由此传递出了一个主题:“若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你最大的快乐,便是跑入别人的心中”。
《五号线上的马拉松》有丰富的、吸引力很强的戏剧情节,有感人肺腑的温情暖流,虽然主要人物只有七个,但各自有鲜明的性格、生动的语言。广播剧是通过声音向受众叙述剧情、塑造人物、传递意象,达到以声传情,闻声而知情。瞿新华对声音元素进行了艺术的提炼、加工和设计安排,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音量、不同处理的声音,提升声音艺术的张力和魅力,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现环境气氛,烘托情感跌宕,让人闻之如临其境。该剧中有一个剧情是:一天半夜,地铁车站上发现了一个女婴,民警韩凌峰只得将弃婴暂时抱回了家。第二天大清早,地铁站务员杨梅来到了东川站警务室,在一段精心设计的两人的对话过程中,剧作生动地描绘了婴儿的啼哭声、笑声,从小哭、大哭到狂哭,杨梅抱她以后从止哭,到咯咯大笑,到喊一声妈妈……以婴儿的声音的变化,来触动人物心理、情感和行动的变化,推进剧情的发展。
除了几个主要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广播电台记者马小军、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姑娘白雪莹、刀子嘴豆腐心的老阿姨徐虹娣、淳朴慈祥的杜娟妈妈,智障儿童男孩丁丁和爷爷,都是很好的“绿叶”,他们的介入,使全剧充满了喜剧的色彩和生活气息。
曹禺先生说过:“广播剧的生命,在于它有独特的个性。广播剧的艺术家,给听众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使听众参与了创作。听众是广播剧的创作者。闭目静听,一切人物、生活的无穷变幻。凭借着神奇的语言和声音,你不觉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奥妙的世界中。”剧中有一段描写深夜地铁里醉汉撒野撒泼,被民警和志愿者合力制服的情节,其中有较为激烈的肢体冲突,这又如何表现?剧作家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乘客在现场做微视频直播转发”方式来展现这场戏。通过这些“有生命的声音”,充分调动了听众的通感、联觉和想象力,使其直接参与创造,从中获得特殊的艺术享受。
该剧以悲剧开始,以喜剧收尾,弘扬了剧本明亮而积极的主题。它的成功,也为在各种艺术样式争夺观众情势下广播剧的生存,赢得了毋庸争议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