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略》一版一印书影
《鲁迅传略》二印书影
朱正先生题词
《鲁迅传略》一版一印版权页
周洋
今年八十五岁高龄的朱正先生,退休前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审,在出版界享有盛名,同时也是国内知名的鲁迅研究专家。朱先生坦言,读书和写作是他每天生活的主角。可谓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的第一本书,则是出版于1956年的《鲁迅传略》,那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鲁迅传记。笔者有幸收藏到《鲁迅传略》初版本,并得到朱先生亲笔签名题词。
坎坷能激思力,忧愤必抒胸臆。1955年,刚参加工作的年轻编辑朱正莫名其妙成了“肃反”对象,他早就想写一本鲁迅传,便利用写交代材料的间隙,写出了提纲和初稿。大半年后,朱正的问题被查清,他就专心致志地在这一时期写作《鲁迅传略》。全书用十个章节共十万字的篇幅,以时间发展为脉络,叙述了鲁迅一生的主要经历,辅之以简要评述。1956年初写毕,正赶上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出版社于同年11月付梓出版。
我收藏的这本《鲁迅传略》,得自旧书摊的一次淘书。是书品相完好,作家出版社1956年12月出版,三十二开平装本,一百九十页,售价0.55元。封面由藤鞾设计,淡绿色衬底,正中由绿叶装饰的方框内,是鲁迅先生的头像剪影,下方是繁体字“鲁迅传略”书名。整个装帧简洁古朴,清新雅致。翻开版权页可知,第一次印刷就印了一万册,这在今天也是一个不小的印数了。
2015年9月,朱正先生来沪宣传他的新书 《鲁迅的人际关系》,与沪上学者陈子善先生对谈。我有幸在活动现场见到朱先生,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鲁迅传略》请他签名留念。朱先生一眼就看出这是初版初印的版本,显得非常高兴。我叹服先生好眼力,他笑道:“这本书第一次印刷和第二次印刷有个很明显的不同。第二次印刷时,封面上的鲁迅头像剪影从白色换成黑色的了。”我立即用手机上网查询,果然如此。此书出版至今已近六十年,真是佩服先生过人的记忆力。朱先生接过书,略一沉吟,在书的扉页上题了一句话:“我的第一本书,可见起点之低。朱正,2015.9.20”。
《鲁迅传略》出版时,朱先生二十五岁,如此年轻就为鲁迅作传,而且还是由大出版社出版,从交稿到付梓不足一年。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先生却说“可见起点之低”,此话又当如何理解?
在随后与陈子善先生的对谈中,朱先生特意作了解释。当年,这本《鲁迅传略》完全是按主流媒体的观点来写的,没有丝毫自己的见解,没有一点自己的意见。1955年正逢“反胡风”,所以他在书中对胡风进行了批判,说胡风很早就是反革命分子,是他蒙蔽了鲁迅。现在回想起来,正因为这样写符合当时的宣传需要,所以出版非常顺利,稿子寄出去几个月就得到回复说决定采用。也正缘于此,现在看到这本书觉得自己起点很低。“后来我想,当时自己只能达到那个水平,而且当时也只允许达到那个水平。”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鲁迅传略》时,朱先生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补充和完善,字数从十万字增至二十万字,篇幅几乎翻了一倍,而且书中许多观点都和旧版本不同甚至相反。他说:“这样的书(《鲁迅传略(修订版)》拿到1956年是不可能出版的。这个新版不但是我自己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
作家对待自己早期作品亦即“少作”的态度,鲁迅先生在其文章《〈集外集〉序言》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听说,中国的好作家大抵是‘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时候,就将少年时代的作品尽力删除,或者简直全部烧掉。我想,这大约和现在的老成的少年,看见他婴儿时代的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一样,自愧其幼稚,因而觉得有损于他现在的尊严,于是以为倘使可以隐蔽,总还是隐蔽的好。但我对于自己的‘少作,,愧则有之,悔却从来没有过。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当然是惹人发笑的,但自有婴年的天真,绝非少年以致老年所能有。况且如果少时不作,到老恐怕也未必就能作,又怎么还知道悔呢?”鲁迅先生以犀利的文笔给那些“悔其少作”的文人作家以辛辣的讽刺。朱先生耕耘鲁迅研究六十余年,深得其中精髓。他对待“少作”的态度就是反复推敲修改,广泛搜集材料,不断修订更正,以期奉献给读者最好的研究成果。正如他夫子自道式的个人信条所言:“不写自己不相信的话,不写自己没有弄清楚的事情。”这种积极有为的“不悔少作”,不图虚名、小心求证的治学精神,值得后辈读书人学习效仿。
记得朱先生在《重读鲁迅》的代序《必将保留的和不必保留的》一文中写道:“他(鲁迅)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的骨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读朱正先生的书,体悟先生的为人为学,何尝不能感受到这种伟岸的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