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1》[美]赫尔曼·沃克著 辛涛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版
■刘火
与《战争与回忆》一样,赫尔曼·沃克在这本书中,紧扣影响世界进程的重大事件展开宏大叙事,为它的阅读者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以色列建国历程。
但是,这不是一本历史书籍,而是一本文学著作。曾获得过“普利策文学奖”的沃克,以恢弘的视野和对历史事件的参透,特别是对作品里各色人等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的细致准确的把握,使僵硬的历史有了细节,使真实与虚构的各种人物有了血液。本·古里安,以色列的建国元勋,在狭小得不能再狭小的土地上,依靠犹太人二战期间令人同情的遭遇和二战后美、英、法、苏各自因不同利益引发的矛盾和由此出现的缝隙,生生在中东新建起一个国家,一个变更了世界版图又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国家。但在书中,本·古里安并不是耶和华的化身,而是一个有着极其复杂个性的人。面对英法两国摇摆不定的态度,矮个子的古里安常常很沮丧,以至变得极度衰老。战争可以把人锻造成无坚不摧的钢铁巨人,同样可以把钢铁巨人变成病态的侏儒。
这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因为文学里的人物,无论是完全虚构的还是根据原形再创作的,都注入了作家的认知、审美和感情,而且,作家在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在场。在场,就是作家与作品的人物一块儿呼吸,一样地生老病痛,一样地喜怒哀乐;在场,意味着作家得令笔下的人物不但站得起来,而且言行举止、着衣用餐、情爱性事,不是历史的过去而是当下的现实面相。《希望·1》中的重大事件和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大都在通常的饮食男女的叙事境况下进行。甚至主人公会在战斗间隙,讨论起吃中国菜来,这便是作家在场的力量,哪怕这种在场是虚拟的。
战争并非时时处处剑拔弩张。既然是人的战争,人依然是作品的关键所在。《希望·1》中,无论大人物古里安,还是不算大人物的主人公如帕斯特纳克、耶尔、约西,或者只出现两页的老犹太人,都写得活灵活现。它给我们当下许多战争题材的作品,提供了我们原来不曾有或者不曾重视的样本。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