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境中的市场
《历史语境中的市场——现代世界的思想与政治》[美]贝维尔等编著 杨芳 卢少鹏等译 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讨论国家和经济的二元问题,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变成了社会、国家和经济三个维度,到了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一些人又在疾呼文化的主体性。其实,从历史角度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西方国家过去三四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欧美学者在与这些讨论相关的基本问题上都做过详细的阐述。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教授贝维尔等编著的《历史语境中的市场——现代世界的思想与政治》就向我们展示了这幅思想画卷。该书收集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史大家包括伊斯特伍德、利夫西、萨森等人的文章,从社会史和观念史发展角度探讨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学术精英对市场本质和作用的认识。该书采用了新政治经济学视角,从而既避免了新自由主义的肤浅,也突破了波兰尼大转型中的社会和经济简单的二元对立。由于新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学的制度和演化背景,所以,该书关注的角色从商人、发明家和企业家扩展成知识精英、政治家乃至农民。
该书文笔生动,描述了之前许多被主流话语掩盖的故事,比如,德国的历史学派如何深刻影响美国的进步主义者;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农业协会中农民是如何斤斤计较;英国乡村保守派托利党是如何演变成支持自由贸易的政党的。这些故事揭示出市场、文化、国家和经济四维互动的复杂性,对我们当下中国人认识大转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蒋狄青)
宇文所安的“诗学”鸡尾酒
《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美]宇文所安 郑学勤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宇文所安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深厚感情难免使他遭到质疑:他的一厢情愿可能会简化和美化中国历史。这种诟病容易却缺乏价值:这位深知“学术行规”的哈佛教授当然知道他的“外人”立场,以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感兴的不同。事实上,他的建树就来源于“无知者的了然”。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品尝他那些层次丰富、颜色漂亮的“诗学”鸡尾酒的窍门是关注它爽利的口感:他讲故事时的兴奋点和细胞元,而不是酒杯的形状。
正因此,比起《初唐诗》《盛唐诗》《迷楼》等这些对中国历史的阶段演变所做的“宇文式重构”,1986年初版的《追忆》才是他最精辟、最有趣也最受欢迎的作品。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用“追忆”这一根本性的哲学和诗学母题将它们出其不意地勾致在一起。这些小短文充满了结构主义的精致套层和推理小说般的解谜快感,也有主观的恣意纵情。对沈复和李清照的解读是其中最精彩的篇章:作者对文本中因情果境的精彩重构早已抵消了他“追索中国本体性格”的汉学家野心。这让我们再次体认到:渴望留下痕迹、追求“不朽”、以及在天命和偶然之间蹉嗟,不仅是“儒家知识分子”的本体论焦虑,也是人类的原点欲望,你与我并无不同。
中国诗学的确是他的情结,但他所能浇的也只是西方学界的块垒,他的基本叙事模式仍然来自于“利维斯”传统。
(卢冶)
反思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法]菲利普·拉古-拉巴特著 刘汉全译 漓江出版社出版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1940-2007)是法国当代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和作家。在欧美学界,关于德国浪漫主义、解构主义、政治、哲学和艺术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反思现代性”这一主题,拉巴特的影响力不下福柯一代和同辈的“后马克思主义四健将”。中国海外人文学者如王斑等人,都曾深受他的启发。他的解构能力得自老师热拉尔·热奈特,其思想则是反思海德格尔的产物。
《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这本1987年出版的小册子的基础是他的博士论文,只需其中的《国家唯美主义》和《模仿论》两章,就足以在浩如烟海的海德格尔研究中闪光。它不是为海德格尔“翻案”的著作,而是试图站在海德格尔所站的政治和哲学的原点吸纳后设置的问题。正是在那里,拉巴特批判了汉娜·阿伦特等人的盲区,也借此重构了整个西方思想。纳粹政治是一种图像艺术,它的原型是希腊城邦。日本哲学家柄谷行人与他所见相同,雅克·朗西埃的“图像研究”也同样抵达了他所观照的艺术与政治的深层,但他们谁都不及拉巴特热烈深挚:他的学术生涯始于精神导师海德格尔对他的“背叛”,但只有亲证才令他了悟,背叛我们的只是历史的幻觉。
(卢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