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上午,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长三角文博会主旨论坛同期举行。产业集聚形态的因地制宜与产业对创意的恒定需求——变与不变,是主旨论坛上抛出的一组辩证话题。
在这场题为“长三角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的论坛上,专家们提出,知识驱动、创意引领,尤其是承载了文化价值的创意,可以消解许多门槛,是文化产业中真正的“硬通货”。
从“我的军装照”到“幸福照相馆”,从敦煌壁画的“数字供养人”到首届进博会的“小程序+小游戏”,即便没有亲身参与,想必许多人也在朋友圈里见过这些“刷屏行动”。
当腾讯公司副总裁、华东总部总经理张立军带来小程序背后的大数据,在座人们惊叹于互联网巨大能量的同时,也在思考:怎样的创意搭载“互联网+”,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正能量的影响力?
截至今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张立军认为,
“互联网之于文化,是连接也是重塑。”
“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已融入和渗透到了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激发出创新活力。首先,移动互联网的及时、互动、多媒体等属性,重塑了文化消费的方式;其次,重塑创作生态,让有才能的人都可以参与,和用户实现直接互动。”
▲只要0.9元起,就能成为敦煌壁画的“数字供养人”
互联网不会“论资排辈”,也没有传统文创产业的门槛,是一个对所有才华和所有奇思妙想敞开的机会式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创意被互联网加成,都能释放出有益能量。在企业家看来,必须把握好三层关系,互联网才能融入长三角文化产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一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二是满足需求和满足要求的关系;三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比如创造了全球融媒体产品世界纪录的“我的军装照”H5产品,之所以能获取10.74亿用户青睐,创下每分钟117万张照片生成的流量峰值,产品背后“庆祝建军90周年”的核心价值,当居首功。
文化产业何其特殊,它既有商业价值,也被赋予了文化价值,而后者无疑是灵魂。长三角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承载文化价值的创意才是长久的“硬通货”。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