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聚、项目集聚、要素集聚……有多少片各具魅力的土地,也许就有多少种文化产业的集聚形态,无有定规。
29日上午,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长三角文博会主旨论坛同期举行。
在这场题为“长三角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的论坛上,专家提出,长三角文化产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在模式落地的是时候需要因地制宜,或者可以多种模式相互渗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为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归纳出五大特点:
集聚发展、数字化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其中,集聚发展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信息流动,带来溢出效应等,被视为最基本、最常见的形态。集聚,也是眼下长三角正在全力推进的一体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集聚的产物,各类产业园区已在国内遍地开花。但在专家眼中,良性的集聚,绝非物理空间上的简单“扎堆”,而是应有清晰逻辑贯穿、有场景要素在内。
为了证明物理空间锁不住集聚的发生,祁述裕例举了国内多个扬名于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文化集聚模式。
北京的798艺术区堪称自然集聚的典型。该园区的管理属相对粗放式,是“艺术范儿”的共同秉性使得这一园区闻名遐迩。浙江乌镇从园区角度来看,也可视为“拆了围墙的园区”。水乡小镇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艺术乌镇”的定位为“文化+”打通了集聚的逻辑,而大量的生活便利设施、传统和现代兼具的文化场景、丰富的节庆活动等,都是支撑“园区和社会结合”的关键要素。
从有围墙的798到没有围墙的乌镇,园区的空间发展并没走到极限。随着互联网发展,许多网络服务型园区应运而生。其中,“猪八戒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众包服务交易平台之一,一举解决了中心城市的高房租、高投入硬件问题,解决了人才外包问题,还为企业提供了从工商注册、形象设计到发票税收等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服务。
祁述裕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可能催生不同的产业集聚模式。园区能够突破物理空间的想象,其背后是对“因材施策”“因地制宜”的科学思维,是产业集聚模式的一大进步。对长三角而言,生态资源丰饶的、中心城区寸土寸金的、怀抱高等院校的,各种资源属性的土地,可各寻良方,也可多种模式相互渗透运用。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