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6个村落、走访8项门巴、珞巴非遗文化、对话10位老手艺人……这个夏天,上海交通大学“花朵乡亲”暑期实践团11位青年,跨越3000公里,从东海之滨到祖国西南,走进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
墨脱,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作为西藏的小江南,墨脱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被誉为藏地明珠,也是我国人口最少、最神秘的少数民族——门巴族、珞巴族的主要聚居区。
实践团青年通过前期调研思考,在“秘境”之外,墨脱的新标签应该如何打造?在自然风光之外,如何让外界看到墨脱更深处的人文历史底蕴?
紧扣这两个问题,为“解密”墨脱,实践团青年们扛起相机、拿起画笔,走进了乡土中国深处,将专业所学融入实践调研,以文字、影像、绘画为媒介,描摹墨脱非遗文化传承新图景,助力爱国戍边一线,以新媒体赋能墨脱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融入与发展。
透过相机看墨脱,影像展现民俗风貌
实践团青年第一站来到墨脱县背崩乡解放大桥参观学习。解放大桥始建于1963年,经历了多次修建和完善,见证了祖国西南边疆的步步稳固。这里凝练着“乐于吃苦,善于忍耐,勇于战斗,敢于创业”的老墨脱精神,展示着党政军民团结如一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墨脱县爱国强边教育基地,实践团青年于“墨脱发展时间长廊”地道中学习感悟墨脱从50年代至今的发展历程,从起初废除农奴制、分配土地,到2013年建成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再到如今创建更美好的墨脱县,墨脱的发展史与英雄人民的无私奉献紧密相连,与守边战士们的青春紧密相连,更与新中国的成长紧密相连。
第二站是墨脱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在这里,实践团跟随门巴族讲解员领略门珞民族千百年沿袭下来的生活智慧,饮食文化中的石锅、黄酒,宗教文化中的自然崇拜,建筑文化中的吊脚楼工艺……实践团青年对门珞民族的传统民俗有了初步了解与宏观认识,灿烂多彩的门珞文化令实践团青年深受触动,坚定了凭借新媒体力量助力其向外传播的决心。
他们拿起相机,沿着蜿蜒的山路去到背崩、德兴等乡镇,走入格林、地东、波东等村落,来到薄饼、黄酒、服饰、竹编等非遗传承人的家中,在参观、体验中了解各项门珞非遗文化,感悟淳朴热情的门珞民风。
在各村镇中,实践团与老手艺人、非遗传承人展开座谈,从亲历者口述中深入了解门珞非遗文化的历史沿革、工艺演变。在这里,实践团邂逅了83岁高龄,仍然爽朗笑着拉开弓箭的达羌传承人罗布;数十年如一日,用针线编织彩色世界的门巴服饰传承人姑姆;熟记每一片木板,将建筑历史娓娓道来的吊脚楼建造技艺传承人旦真罗布……他们大多说着门珞民族的古老语言,用赤诚匠心守护着代代相传的手艺,也有着最为纯朴动人的笑容。
在制作短视频的同时,实践团也着手打磨了一部墨脱非遗宣传片。将门珞非遗文化浓缩于“馐”(薄饼、黄酒制作技艺)、“狩”(竹编技艺、达羌民俗)、“巢”(吊脚楼建造技艺)、“祈”(羌姆文化)、“袍”(门巴服装制作工艺)中,由一个个非遗传承人的自述缓缓展开,引导观众一步步走入墨脱门珞文化,领略灿若繁星的门珞文化精粹。
画笔勾勒见与闻,深度定制墨脱专属IP
通过前期调研并分析墨脱文旅市场需求,实践团发现文创IP是如今空缺的一环。为使门珞非遗项目以更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现,实践团青年在参访过程中仔细观察,捕捉各项非遗的特色之处,深度定制了两个系列的墨脱专属IP形象。
实践团以IP赋能墨脱非遗文化传播,探索出一条门珞文化创新性转化的新路径,在设计形象的同时将一路所见的非遗元素融于其中,展现出青年眼中的文化墨脱。通过墨脱专属形象与产品、电商、文旅等内容结合,打造IP化发展,进一步形成立体化系统和文创产业价值链生态体系,助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本次实践中,实践团在深入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用专业所学将门珞文化精粹以影像形式呈现,凭借新媒体宣发力量扩大门珞文化的传播效益,以文创IP为动力助力门珞非遗的创新性转化与传承,为墨脱门珞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通过此次暑期实践,青年们走出象牙塔,用脚步丈量祖国西部的山川,扎进乡村的深处,在锻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同时收获了一场灵魂共振之旅。
“花朵乡亲”实践项目脱胎于上海交通大学老友青年公益志愿服务队,在该校徐剑教授的指导下,“老友青年”团队以青年群体与老年群体在城市空间、传统文化、日常生活的密切互动中,实现代际间文化交融互通,在城市生活中感受美、理解美、分享美,共同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都市故事。
自2020年底成立以来,不到三年时间从一个校园小社团逐步发展为一个全国性青年志愿服务团队。目前“老友青年”团队注册的全国学生志愿者人数超2000人,覆盖北京、上海、天津、四川、重庆、西安、广东、福建等十余省市。已举办线上线下活动200余场,服务全国老年人10000余人次。
2023年暑假,老友青年志愿队在对城市文明之美的深度探索和思考中将“城市之美是对每一个城市人和来到这个城市的人的尊重、善意和温暖,城市应该是在视觉审美之外,蕴含伦理维度的设计之善,有着丰富的精神空间和优美的物质空间”这样的理念带出上海,走向乡村,本次“花朵乡亲”实践团应运而生。
抬头便能看到云霭笼罩群山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在喜马拉雅南麓最靓丽的边界线,我们遇见了无数赤诚炙热的人们,走进他们的生活,挖掘淳朴笑容背后的故事,见证并记录这片土地上正发生的一切。何其有幸,有机会走入这个遥远但绿茵繁茂的世界,透过取景框看到千百年来的非遗传承,通过专业所学讲述我们眼中的乡村,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关注。
——媒体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张韩晶
观人之经历,为己之经验。这是参加实践之初的想法,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人和事。这次墨脱之行给了我一个启发,所谓的见世面,不只是可以向上看,也可以向下看一看。我来到了全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走进了乡亲们的村里、家里,直观地看到了他们的生活,也宏观地看到了这里的发展。我觉得我找到答案了,这才是见世面,这让我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只是来自于媒体,来自于他人的创作,我也有了亲眼见证的内容和想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邓万乐
行之愈笃,知之益明。通过这次实践,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关注当代非遗文化的现状以及墨脱文化传承的挑战。我开始思考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从一个边缘的观察者开始主动成为参与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积极推动墨脱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
——设计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开
屋脊连绵的村庄里,藏着面容黝黑、眼睛乌亮的孩子们。墨脱的天较之缱绻的江南,更加明朗、轮廓清晰;墨脱的群山较之南方的平原,更加壮丽、没入云迹;西藏大山的孩子们,也更加热情大方、思绪纯真,有最纯朴的情感。他们将自己的宝贝倾囊相赠,予以刚见面五分钟的陌生人;他们牵起我们的手,带我们去孩子们聚集的“秘密基地”,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新鲜的故事,送给萍水相逢的人们最明朗的笑容。
——设计学院2022级本科生马婧娴
我在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成果和经验是丰硕且多维的。如果说要对墨脱的这段实践行程做一个阶段性总结,于自己的感性体验而言,我愿意将在墨脱的经历看作是一次对自我生命边界的拓展、一段深情而超出预期的返魅之旅;于自己在团队中的工作价值而言,我们在拍摄记录的过程中以影像作为承载话语的媒介,尝试寻找祖国西南边陲门珞民族的历史文化话语,这样的经历无疑是意义深刻而感动的。
——媒体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宋子乐
作者:郭贞祎 张韩晶 邓万乐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