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关键引擎——企业技术中心。如果说科研院所解决的是“从0到1”的问题,站在企业身后的它们则更关注“量产”难题,让“科技之花”顺利结出“产业之果”。
不久前,最新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公示通过,上海共有7家企业入选。与一众科技创新“大块头”同时上榜,一家名为“海隆”的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颇为吸睛。从创业之初个位数的研发骨干,发展至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这家深耕石油装备行业的企业,用技术实力的确定性消解着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为在全球市场上争份额、拿订单积攒底气。
海隆石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成长之路有望复制。企业所在地宝山区,正采取梯度培育模式,分级建设国家级、市级、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扩大创新规模能级。在此背景下,宝山区最近新增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今年还计划新增百家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强化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鼓励集行业之力攻关“卡脖子”难题,强化产业链韧性,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凭过硬实力逆袭“啃”下海外大单
岁末年初,海隆迎来一个“漂洋过海”的好消息——成功中标阿联酋6100万美元的订单,成为“出海”之路上又一个里程碑。
技术竞标环节,海隆击败了此前的业内“冠军”,堪称一次逆袭。竞标结束后,企业负责人复盘经验,将成功归因于坚守了20多年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最大功臣便是以海隆研究所为主体的企业技术中心。
“技术交流评估中,国外客户不仅看重生产能力,更重点评估产品研发过程,包括项目立项、研究内容、数据分析、技术问题的攻关等。”海隆石油工业集团负责人代大良说,研发人员逐项亮出创新材料与扎实数据,靠着过硬技术“啃”下大订单。他解释说,通过密切追踪市场需求、技术前沿布局,企业才能在市场上领先对手一个身位,拿出更具应用价值和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无独有偶,专注生物医药眼科细分赛道的景泽生物,也从企业技术中心的布局中尝到了甜头。最初,企业从合同生产(CMO)项目做起。这类外包业务技术含量低,对合作伙伴依赖性强,容易受制于人。借助企业技术中心,景泽生物从实验室起步,逐步积攒起技术实力。如今,该企业拥有超3500平方米的研发和中试产线,5个研发产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预计明年起,景泽生物将实现“每年上市一个新产品”,迈入成果产出爆发期。
企业技术中心因而有了更清晰的定位——“跨前布局、加速产出”。作为更偏向生产线后端的创新引擎,距离市场近是优势,但更需练就战略眼光、预判赛道方向。特别是对核心关键领域提前布局,抢占国际标准规则的制定权、话语权。同时,企业技术中心也能成为对抗风险的“减压阀”。以海隆为例,其经营稳定性仰赖于技术中心赋予的过硬实力、核心竞争力。这样一来,无论行业起伏,企业核心板块能长期盈利,为发展注入确定性。
聚焦共性关键,“集中力量办大事”
攻关“卡脖子”难题,还有一类企业技术中心能发挥黏合剂作用。它们或来自国家转制科研院所,或源于第三方服务机构,能在行业共性技术研究与提供、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与供给中发挥关键作用。
上海国缆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国缆检测是申能集团旗下上海电缆研究所系统企业,其前身是上海电缆研究所检测中心,主攻各类电缆的检测评估、技术研发和服务。生活中,人们对电缆并不陌生,但其用途的广泛远超想象。被称为“工业的血管神经”的它们,还能被应用于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等各领域。基于扎实的科研背景和实力,上海国缆曾参与过多项国际标准制定。
这样的经历,令企业有资源、有底气牵引重大课题项目的联合攻关。比如,在三峡送电工程中,上海国缆联合数十家国内大型线缆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电网用户等,开展特高压输电用大截面新型架空导线研制,并在其中提供了关键的评估技术支撑,使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跃升至世界领先水平。
关注行业共性、关键、前沿技术,上海国缆负责人王晨生直言,这是作为独立第三方机构设立技术中心的优势所在。传统产业合作中,企业在联合攻关时总有顾虑,生怕技术秘密被竞争对手获悉,影响后续发展。基础投入则是横亘在企业眼前的另一道关卡。求解关键问题,离不开高精尖的“攻坚利器”。如企业单打独斗、自己采购设备,势必要面临高昂的成本、有限的使用频次,“这笔投入十分鸡肋”。以汽车行业为例,如果每家企业都自建风洞,投入产出比非常低。
王晨生认为,要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完善更多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技术中心,更系统、科学地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