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花的芬芳,种九百六十万平方……”直播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孩子、种子、花骨朵,春的“信使”在开场节目《花开种花家》的舞台次第亮相。花团锦簇中,一群“小兔子”憨态可掬,毛茸茸的服饰上点缀有中国传统小兔剪纸。“小兔”一开口,清澈、灵动的童声娓娓唱出春的向往,轻轻盈盈就打动了观众。
这群小兔装扮的孩子中,有30人来自北京爱乐合唱团。平均年龄11岁,最小的9岁。合唱团由著名指挥家、教育家杨鸿年于1983年创建,音乐爱好者们亲切地称之为“杨团”。
“春,寓意万物生长、朝气蓬勃,孩子们的精神面貌与之契合。”北京爱乐合唱团团长、艺术总监杨力说,春晚是中国人年味依托、精神寄托。开场曲目映射着导演组设计的巧思,“‘种’下春的花,看它生根发芽,反映出中国大地上万物勃发、欣欣向荣的景象”。
“让孩子理解最真诚的情感”
镜头扫过一张张红扑扑小脸,眉眼间充满天真、热情。
合唱团孩子王禹晴是出生在春天的小兔,她说,今年是春晚40年,也是杨团成立40周年,在这么有意义的年份登上春晚舞台,很激动很自豪。还记得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与合唱团小伙伴们就曾献唱主题歌《雪花》。“今年又一次在歌声中过年,难忘今宵”。排练很辛苦,每次彩排往往要连着十多个小时,为了时刻保持精神饱满,在不排练的日子里,王禹晴还参加中长跑训练,以此保持体能。
合唱团老师胡晓楠介绍说,有了冬奥会献唱的经历,声音训练和形体训练方面,孩子们很快进入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歌曲背后的情感,理解“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真正与环境氛围“融合”。“面对10来岁的孩子,老师们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讲《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让他们油然而生对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深情。”
10岁的方雪诺说出了自己对“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的理解——“‘种花’跟‘中华’是谐音,我们就是小花,把快乐和幸福通过音乐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12岁的张熠辰称自己是幸福的“种花兔”,“我们在中华大地种下百花,开启崭新春天,收获美丽芬芳”。
“从他们身上,看到中国的希望和未来”
演完开场曲目,回到休息室,等到凌晨最后一个节目时再上场。中间4个半小时,孩子们也没歇着。
合唱团老师最初担心孩子们犯困。“让我们感动的是,孩子们会自发唱起新学的歌,相互鼓劲”。歌声中,大家重新打起精神,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上台。
近2个月、往返17次、80余个小时的排演中,这样的“小温暖”还有很多。孩子们穿着加绒演出服,戴着厚厚的兔儿帽,舞台灯光“烤”起来大汗直出。但就在“苦练”的档口,他们始终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小伙伴的帽子歪了,队友及时把它扶正;谁的演出服拉链没拉,一旁也会伸出小胳膊提醒。胡晓楠说,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不能有一个人掉队”的相互支撑,令人动容。
“开场童声合唱由三个合唱团孩子们组成,大家已融为一个大集体。”杨力说,合唱,最讲究的是团结。参与这个节目的孩子们来自北京20余所学校,但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参与排演,大家明白了‘我’和‘我们’的关系,这是更为难得的事情。”
孩子们不仅在五线谱上的声部交织中找到了个体与集体价值的平衡,更站在面向全国的春晚舞台上,体现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作者:顾一琼 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