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在由核酸采样亭改造成的发热诊疗站配药。(宝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昨天恰逢冬至。清晨,天色微亮,宝山区月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开门,入口处由核酸采样亭改造而成的发热哨点诊室已陆续有居民前来咨询、就诊。在上海,回应民需民意,部分便民核酸采样亭正转变功能,变身发热诊疗站。迅速改造焕新的站点,扩容了诊疗服务资源,实现24小时便民医疗服务“不断档”。
“您哪里不舒服?喉咙痛?有咳嗽吗?”坐在10余平方米的临时诊室里,医护人员仔细询问病症,按需开方。小小诊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两个服务窗口配备两名医生、一名护士。问诊、开药、付费、拿药……全部就医配药流程都集中于这间小诊室,大家各司其职、流程清晰。据测算,从挂号到拿药,每人平均5至10分钟即可完成。社区居民口口相传下,这个小站点就诊人数日均超300人次。
当下,疫情防控举措持续优化,全市各医疗机构对门急诊患者已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核酸检测需求的数量正在下降。”月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兴堂说,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发热门诊就医数量持续上涨。“一减一增”,就需要重新优化整合资源。“改造过程很快,只需半天,最关键的是把医保支付系统接入,这是居民最关心的。”
药品库存也是这间临时诊室能否持续运转的关键,有关主管部门正将发热诊疗药品向社区倾斜。“临时诊室药房虽小,各类药品备得很齐,申请配货后能较快补上。”对照居民需求排行榜,泰诺、银黄口服液、枇杷止咳软胶囊等常用药被医护人员放置在显眼处,“一抬手就能够到”。
临时诊室还兼具转诊功能。经医生评估如果患者病情较严重,就会为其转诊至定点医院,进一步观察治疗。诊室还配备两部电话,居民可远程咨询,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居家观察或现场问诊配药。随着就诊人数上升,临时诊室也不断完善升级软服务。
“家门口”能否开设更多类似的发热诊疗站,不少居民这样期待。月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关键在于医疗资源能否跟得上、持续运转。以这间诊室为例,从两班倒、24小时值守的医护队伍到“补给线”不断的临时药房,支撑力量均源自月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一步还需要挖潜更多资源,优化局部,将“家门口”的好事办好。
作者:王嘉旖
编辑:范家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