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奉浦街道秦塘社区,经过“城中村”改造后,村民们集体上楼。然而,新鲜劲儿还没过,大家就被物业费吓了一跳,再跟周围小区一比,发现本小区是最高的,心里就更不乐意了。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方燕想为居民们做些什么,却不知如何发力。就在这当口,秦塘生活驿站来了一群法官。奉贤区人民法院法官、“奉法致和”巡回审判志愿者团队队长谭文忠和两名法官助理,携“奉法客堂间”招牌入驻秦塘生活驿站。从事诉前调解工作的谭文忠一下子看出了症结:“判案相对简单,如何纾解各方心结才是难点。”
据介绍,为把司法便民服务延伸至最基层,奉贤法院选取了4个生活驿站作为试点嵌入“奉法客堂间”,30余名法官及法官助理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开展诉前调解、巡回审判和法治宣传。“法官走出去,百姓请进来”,家门口的法治客厅,不仅畅通了法院与基层的沟通桥梁,更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调解物业费纠纷,讲法也讲情
“以前住在自建房,一分钱也没交过。”秦塘社区的两个小区物业费收不上来,因为村民心里都有一杆秤。无论和过去比,还是和周边比,每平方米1.8元的物业费都偏高,大家甚至怀疑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签订的合同不合理。
近日,在秦塘生活驿站“奉法客堂间”举行普法活动的时候,谭文忠收到来自方燕的求助。方燕告诉他,2000余户居民都是从“城中村”改造项目得益、搬进新居不久的村民,近来要求调整物业费的呼声高涨。
单纯从法律角度而言,这起纠纷十分明晰。“开发商与物业签订的前期物业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物业费定价,也在买卖合同中作了约定。如果物业公司主张坚持物业费不变,是有法律依据的。”谭文忠说。
但在诉源治理环节,既要考虑法律效果,也要考虑社会效果。“奉法客堂间”的意义,就是将“诉”的权威性、规范性与“调”的便利性、非对抗性结合起来,引导群众选择适当方式理性解决纠纷。
以这起物业费纠纷为例,对于此前没有住过商品房小区的村民而言,一下子要缴纳超出周边小区平均水平的物业费,心理接受度低情有可原。尤其是对于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更应该充分听取意见、化解矛盾。
目前,谭文忠正积极联络开发商、物业公司、居委会、业委会等,在这个“家门口的法院”一起协商,“首先要让大家明白,村民们需要时间,建立起购买物业服务的理念。另外,也建议相关方采取降低物业费、提供增量服务,或是投票更换物业公司等方法解决问题。”
吸收第三方力量,合力解决拖欠租金
除了帮助解决物业费纠纷,谭文忠下沉社区后发现,居民们需要的司法服务还真不少。
“起诉要准备什么材料?”“借贷纠纷是否具有时效性?”“如何搜集并固定证据?”“奉法客堂间”试点过程中,谭文忠接到了大量基础性司法问题。“百姓对司法服务的需求点在哪里,我们就要在哪里”。
生活驿站运营方也十分欢迎法官入驻带来的功能提升,还主动辟出十几平方米的空间,并每月安排固定时间,让百姓来此学法律,让法官入驻解民忧。
“‘奉法客堂间’不仅受到居民欢迎,也有居委干部主动来学习法律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生活驿站里织密的人民法院调解网络,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除了依靠法官的力量,“奉法客堂间”还吸收第三方力量参与调解,发挥各方力量的协同作用。
比如,在当地一家大型商场,有商户因经营不善拖欠租金,商场方面一纸诉状申请法院介入。
“商户拖欠租金是受到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并不是主观故意,应该争取给予重头来过的机会”,诉前调解工作放在了谭文忠所在的“奉法客堂间”。在人民调解员的共同参与下,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商场同意对租金酌情减免,双方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宣告调解成功。
“今后将利用‘法治乡村’建设示范点、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和村居法律顾问等制度,将‘奉法客堂间’打造为具备专业化普法能力的法治宣传基地,提供一站式‘线上+线下’基层司法便民服务。”奉贤法院副院长王戎说。
作者:周辰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