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垃圾成分复杂,容易腐败变质,与此同时,集中处置方式流程繁杂、投资成本大,湿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已成为当前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你家的湿垃圾如何处置?
为此,闵行区试点采用低能耗超高温好氧发酵处理工艺,“吃”进去的是湿垃圾,“吐出来”的渣可以用作有机肥的基料,为降碳减排作出贡献。
这种“变废为宝”的新技术正是源自闵行区政协委员的探索。记者了解到,今年初闵行区两会期间,民建界别提交集体提案《关于推广智能仿生分布式湿垃圾处理技术的建议》。承办单位在提案办理过程中积极沟通、稳妥推进落实,最终使新技术新工艺得到推广,湿垃圾处置工作得到完美解决。
12月2日,闵行区政协举行湿垃圾处置重点提案专项视察活动,实地查看了位于天豪路70号的低能耗超高温好氧发酵湿垃圾处置设备。
据介绍,该设备主体高7.5米,直径5米,占地面积约24平方米,且操作简单、节能减排效果明显。自今年9月建成以来,处理湿垃圾共计101.679吨。经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设备在抑臭、杀菌、脱水等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水、气、渣(营养土),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渣可以作为有机肥的基料,污水零排放,不产生二次污染。
闵行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沈军介绍,2021年闵行产生湿垃圾1272吨,由于市区两级集中处理能力不足,湿垃圾就地处理显得尤为迫切。但与此同时,湿垃圾就近就地处理在设施建设方面还面临很多的矛盾和困难,比如规划选址难、环保达标难,此外还经常面临居民的投诉。
吴文清、杨玉娟、李俊南等委员们建议,深化对湿垃圾的科学化处置,进一步完善智能仿生分布式湿垃圾处置设备,使新技术、新设备早日优化落地,并得到逐步推广,形成闵行模式。还可以举办开放日活动,与周边居民开展互动,让居民更加理解湿垃圾处置工作。
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表示,湿垃圾处理事关千家万户、事关环境保护和子孙后代,提高湿垃圾处置能力、改善工艺技术刻不容缓。他要求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协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路径、在沟通中形成最大的思想共识。“完善湿垃圾处理的规划布局、深化湿垃圾源头分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湿垃圾处理的政策支持,尽快建立科学、综合的湿垃圾处理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加快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最终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目标,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贡献闵行智慧。”
作者:周渊
编辑:张天弛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