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和危机的重要方案,正吸引越来越多公众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科研人员与公众沟通的信心,加强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也成为新的课题。12月1日,由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完成的《科研之信:公众注视下的科研人员》报告正式发布,以提振科研的“自信”与“他信”,为全社会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报告由全球领先的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起,经济学人集团旗下咨询部门Economist Impact执笔,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等全球六所顶尖智库和科研机构作为合作方,参与了问卷策划、专家访谈和全球行动方案研讨。报告汇集了全球3000多名科研人员的意见,旨在洞悉当下公众对科学研究关注度的变化,评估科研人员对科研实践和对公众沟通的信心。
当前,科研活动正经历快速变革,科研和交流日益活跃,同时,科研信息激增也加大了甄别可信信息的难度。在《科研之信》报告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受访者都认为,近年来,不实信息所带来的困扰和问题日益凸显。53%的中国科研人员认可将高质量、可信赖的研究与不实信息分开的重要性;在全球,认可这一观点的比例达到69%。
56%的中国科研人员在选择引用或分享他人研究时,将经过同行评议发表视为最重要的因素,64%的人将研究方法设计视为最重要的因素,82%的人认为当下他们更倾向于确保自己的研究被同行评议,以增加可信度。
从公众层面出发,报告发现,认为近三年来公众对科研关注度日益提升的受访者,接近三分之二(63%)。超过半数(56%)的中国受访者认为,近三年,公众对科研以及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关注度均有所提升。在他们看来,科研关注度的提升能在三个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分别是增进社会效益(55%)、影响政策制定(48%)、提升科研质量(47%)。
随着科研被更多地放在聚光灯下,也引发了科研人员的担忧。对中国受访者来说,排在前两位的担忧分别是公众对科研和科研开展方式的理解不足(52%),以及时间压力(45%)。
不仅揭示问题,该报告也从全球搜集了专家对于增强科研“自信”和“他信”的一些方向性建议。一方面,科研人员要高度关注科技伦理,做负责任的科研创新,积极塑造科研诚信的文化,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研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提升科研人员与产业界、政策制定流程、以及与公众的沟通效能。比如,可以在高校和研究机构聘请专职人员担任“科学传播新闻官”;或是编写相应的指导手册,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应对网络沟通中可能发生的争议与冲突。
谈到报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表示,随着公共决策和公众越来越希望倾听科研人员的建议,我们应更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可靠性和说服力。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则认为,这份报告是通往科研“自信”与“他信”的第一步,处在公众注视下的科研人员,应该让科研信息更清晰准确地传递,以获得更多支持。
作者:张懿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