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轨交站直线距离400米,但因为铁路的“阻拦”,绕行过去需要走3公里。工作在湾谷科技园的白领如今不用再忍受这样的绕路之苦,一条跨区、跨铁路的地下人行地道打通了“开心上班路”……
两公里的路,乘公交车却要花上40分钟,出行难让居民的买菜、就医也成了难事。结合居民需求,103路重新优化路线和站点布局,串联起地铁站、社保中心,菜场超市,40分钟的车程缩至5分钟。居民说,生活方便了不是一点点……
今天上午,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在长阳创谷举办“人民城市 民主故事”主题活动,这也是首场杨浦区人大讲坛活动。8名来自杨浦区各行各业的基层民主实践亲历者,原汁原味地分享了身边发生的民主实践故事。
一段上班路的打通、一条公交线路的优化……这些“关键小事”的解决都经历了同样的关键环节:协商讨论,而人大代表的参与更是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杨浦区正努力探索人民城市建设中更多、更生动的人民民主实践,推动民声民智民力转化为治理效能。一个个来自于基层一线的案例生动展示了杨浦在人民城市标杆区建设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
杨浦区人大代表、上海胜康律师事务所主任徐微徨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居民楼,古董一般的木质楼梯,走起来嘎吱作响。“美丽家园”更新项目落地长白新村街道松延居民区后,收集到33条“人民建议”,“更换木质楼梯”就赫然在列。但是木楼梯更换并非易事,一来不在美丽家园预算方案里,二来换楼梯会影响建筑结构,更不安全。“破解之道后来在民主协商推进中逐步实现”,徐微徨说,经多次民主协商,一个由多方组成的“协理小组”成立了,在项目方和居民间形成纽带,最终在协商当中找到了平衡点:在原有木结构楼梯上做加固,增加防滑条——居民的需求得到回应,安全隐患得到消除,楼梯的问题解决了。“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群众不满意,我们继续商量,商量出一个‘美丽家园+’,商量出一个不在方案中的‘群众满意’”,在故事分享的结尾,徐微徨有感而发。
殷行街道开鲁六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范伟华有着同样的感受。居民区的规模化加梯让他意识到“加梯难,难就难在楼上楼下难以达成共识,而形成社区共识的背后是一扇扇叩开的门”。范伟华在工作中就碰到这样一件难事:做了三轮工作,一个住在底楼的小青年小陈态度依然强硬,不同意加梯也不肯说明理由。“加梯既是一件为民实事,但更是一件需要充分民主协商、取得各方认同才能顺利推下去的事”,范伟华说,经过大量的走访和多次邀请居民到代表联系点面对面沟通,终于知晓了小陈的心结:原来个别居民的不文明习惯,让小陈觉得生活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影响到了他母亲的健康。于是,居委会一方面通过楼组长在楼梯制定了文明公约,号召邻里邻居“用文明小习惯共建和谐大楼组”;另一方面,带着楼上的一些居民代表来到楼下向包括小陈在内的低楼层居民诚恳道歉。“随着低楼层居民多年的心结慢慢打开,一场心平气和、开诚布公的加梯协商会也终于开起来了。”范伟华说,居民区今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楼组通过民主协商破除坚冰,享受到加梯带来的生活便利,“我们建设的是‘上上下下的电梯’,畅通的是‘上上下下的民情’”。
公交103路改线的背后有这样一组数据:历时三年零8个月,20位人大代表、13次民主协商。这条公交线路的优化,不仅解决了复兴岛居民的出行难,更让街工委意识到需要一个常设平台来倾听群众的声音,汇集老百姓的智慧,于是人大代表联络站开进了复兴岛公园的白庐中,居民们开心:“有了白庐啊,阿拉老百姓额事体就好经常性商量来”。而在“四济人家”人大代表联络站,来自居民区、企业、高校的代表和人大代表的声音帮助赤峰路完成了老街区的一连串“蝶变”:沿街墙面有了栩栩如生的彩绘,街角“口袋公园”传出了阵阵欢声笑语,原来的“陌邻”相见不相识变为“睦邻”街坊一家亲……杨浦区正通过持续覆盖人大代表联络站、实体人民建议征集站,赋能增效“家站点”等平台,让更多来自老百姓的声音被听见。活动现场还对市区两级优秀示范人大代表“家站点”和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地示范单位进行了授牌。
作者:刘力源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