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社区基层一线,常有“最后100米”的称法。其指代、强调的是社会治理与服务中,城市管理基础单元、社会细胞末端的一种可达、可触及。而这“最后100米”恰恰也应该是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创新、不断提升治理效能的最活跃的实验场;也是各方最值得用心用情的发力点。
超大城市中,这“最后100米”,有时体现为物理空间的距离,有时亦是心理维度的距离。畅通这“最后100米”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不仅在空间上进一步拉近,更在感情上进一步贴合,最终形成为民、惠民的闭环,产生看得见的变化,放大摸得着的获得感,真切考验着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和能力、智慧与水平。
即日起,本报陆续刊发“聚焦‘最后100米’·上海基层社会治理新探”系列报道,挖掘、剖析人民城市建设中聚焦提升基层治理力的种种新探索,不仅是治理形式、服务手段的迭代升级,更是为民理念的不断走深走实。
黄浦区马当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毗邻新天地,却面临着更新改造——社区公共空间逼仄,绿化及便民设施有限。如果仅仅“等靠要”政府资金兜底投入,挨不上“老破小”的马当小区一定不在“急迫队列”,而全靠社区维修基金自身投入,又很“吃力”。
马当小区之困并非个案。对于基层治理“最后100米”的居民区小项目焕新,社区基金会让马当小区看到了新出路。
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社区基金会在上海基层已探路多年。截至去年底,上海共有87家社区基金会,覆盖超四成街镇。去年底《上海市慈善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支持设立社区基金会。它们将在法律框架下,以“政府先投、辖区企事业单位跟投”以及社区居民自愿捐赠参与等方式,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和项目,多方自治共治解决“最后100米”难题。
“发挥的是四两拨千斤的一种撬动,撬动的不仅是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更包括情感层面的社区共情。”长期聚焦于此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这样理解。
依托于社区基金会,企业、公益力量、甚至居民个体等,都能在基层自治共治实践中成为“天使投资人”。之所以作比“天使投资人”,专家们这样注解:各方在参与项目的出资、管理、监督、评估等各环节中,最终播撒的是难能可贵的社区共同体意识,提升的是归结诉求、化解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一种‘增值’,一种专业的治理力”。
让渡空间,注重治理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得益于成立近五年的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基金会,马当小区顺利焕新。
在社区基金会平台上,热心社会公益的企业担当出资人,专业设计师负责操刀设计,居民全程参与商讨,将在社区内增设风雨亭、重置绿化空间等,满足居民的互动和休憩需求。
在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基金会秘书长夏小钦看来,社区基金会的存在,针对社区服务及治理的短板,拾遗补缺,资助、开发与设计小微项目,将自我管理的部分交还给社区本身,通过“让渡空间”,更好地营造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与居民间的良性互动,推进社区治理。
经实践磨砺,每家社区基金会不仅累积起“经验集”,也有拿得出手的品牌项目。唐有财曾担任上海市徐汇凌云社区基金会理事长。该基金会的一项成功实践就是定向资助“难产项目”,破解因个别困难家庭无力承担费用,导致全楼无法加梯的现实难题。虽是桩小事,但事关居民切身利益,各种观点、利益交织碰撞,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治理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社区基金会,不仅能为家门口的小微项目焕新提供更灵活的资金,回应社区居民各种需求,也是一个培育孵化平台,整合多方资源,有助于各种社会力量、公益团体在实践中成长。特别是当下,在相关法规条例支撑下,社区基金会也将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真正成为社区居民需求的“回应者”、社区活力的“撬动者”、社区治理的“推动者”。
建章立制,让每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一方面及时纾难解困,回应居民所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运作中,以丰富的项目内容,培育一种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氛围和能力。
这也十分考验“眼力”——能否找到精准切中需求、具有长效发展能力的“种子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社区居民参与,提升自治共治的热情和积极性。
金杨社区的“亲瓶菜园”就是一个值得咀嚼的案例。得益于社区基金会,居民们不仅拥有了一方想要的“小菜园”,更在后续自发筹款,维护好这方都市田园。他们组织志愿者队伍,亲自播种、浇水、管理,并按时将成熟的新鲜蔬菜送至社区独居老人、环卫工人等群体。
沪上社区基金会大多已建起一套项目筛选、资金投放、管理评估的规范、完整流程。譬如,建设专门委员会,既包括居委会、居民等公众代表,也涵盖街道、社会组织等专业代表。前者负责需求端,后者则从专业角度厘清项目范围,实现与公共财政的错位投放,保证社区基金会的每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作为本市首批社区基金会之一,浦东新区的上海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不久前牵头制定了《洋泾街道社区互助互济活动备案守则》,对管理小组人数分工、资金明细公开、剩余资金去向等都作出规制。“更好规避隐患,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基金会秘书长任艳萍直言,《上海市慈善条例》中对社区基金会的明确支撑,给他们吃下了定心丸,也让社区基金使用效能最大化,通过建章立制,以专业能力反哺社区,真正发挥其聚集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撬动”作用。
作者:王嘉旖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沪上社会组织”公众号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