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起飞!”熟悉的口令在耳畔响起,今天,在世人瞩目下长征五号 B 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托举升空。其中,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长征五号 B助推器由八院研制。这一飞,承载了梦天实验舱十二载的艰辛历程;这一飞,承载载人航天三十年的峥嵘岁月。随着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太阳帆板完成一次展开,与核心舱、问天舱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太阳帆板二次展开,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至此,中国空间站“T”字构型完成建造,标志着国家太空实验室全面建成。这一刻,“天上宫阙”不再是古人的神话猜想;这一刻,“梦天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那句沉甸甸的誓言:“牢记使命、不负重托”。
向“新”而生,那是“梦”开始的地方
2011年冬,上海意外飘起了雪,柔和的风也带上了些许傲气,在闵行航天城的集同办公室里,簇拥着这样一群集中办公的人,时而热烈的讨论亦或是争吵、时而安静的只剩下键盘的敲击声,直到“积木组合+有限桁架”和“双自由度对日定向”方案的腾空出世,房间里响起了久久不息的掌声,该方案不仅顺利成为了空间站的基本构型,并且为八院争取到了在载人航天领域的首次抓总任务--梦天实验舱。多年后,型号责任总师罗斌回想起那段带着团队“封闭论证”的日子,感慨讲到:“中国空间站点燃了中华民族和世界华人的千年飞天梦想”。那,就是“梦”开始的地方。
梦天实验舱经历了4年方案论证、6年初样研制、2年正样研制,宛若“新生儿”逐渐被养护“成人”,一路披荆斩棘、攻关克难,仅总体方案设计便经历了“三起三落”。“我们要做一个有温度的舱。” 已经成长为805所载人航天总体专业副总师的周涛总是给大家带来坚韧的力量,她带领队伍打破地域壁垒、专业壁垒,尝试智能总体设计,解决了多个研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有力推动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总体研制工作。“不错判、不误判、不漏判,不发生误操作”,这是副总师樊蓉对飞控团队的严格要求和铁的纪律,她把飞行程序深深刻在脑海,带领飞控团队详细制定了1300余项故障处理预案和34份应急飞行程序,她每天第一个到达飞控测试现场,淡定自若地指挥着每一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所有的努力和坚守都是为了迎接那一句句响彻太空的“我感觉良好”。原来,“梦”的成长就是这样被滋养守护。
循梦而行,做不停奔跑的执着追梦人
志远不畏山高,从中央批准实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那一刻起,八院迅速集结全院优势力量,做好攻坚战的充分准备。林翼露、黄应春先后从其他单机、分系统单位抽调到梦天实验舱电总体队伍,他们转换的不仅仅是身份,更是把专业梦想转化成实际可行的总体方案。 “虽然方案论证时万兆以太网还没有商用,但是我们通过足够的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积极推动“万兆以太网”方案落地。我们希望航天员的生活能够和地面生活一样,用同样的网速打电话、看视频、听音乐…有足够带宽为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输送‘精神食粮’。”说到这里,林翼露眼中闪耀着幸福的光,仿佛已置身于自己亲手参与搭建的智能太空舱。从上海到喀什,从渭南到北京,从天津到文昌,他们为保障天地网络的“万无一失”反复测试,成为奔跑最远距离的“追梦人”。
为配套梦天实验舱测发工作,八院需要自主研制一套全新综合测试系统。从“一无所有”到研制269台/套地面设备、开发57个地面软件,王秉臣用他十二年的默默坚守为梦天实验舱测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初样产品加电时长2777小时”“截至9月27日,正样产品加电时长3025小时”,王秉臣在工作日志上仔细记录着。对梦天实验舱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组时间长度,是他日遨游苍穹的底气;对王秉臣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组简单数字,而是见证了他从航天新人成长为综测主任设计师的成功密码。如今的他处理工作经验丰富、游刃有余,一边指挥电测现场,一边与协作单位沟通技术细节,但一直不变的是“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和对载人航天精神的坚定信仰。
“959台单机设备、3470个产品接插件、1832个备附件、368个穿舱插件、780个非密封转接件、850个继电器、1267个热敏电阻和440个加热回路”这些数字在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孟瑶口中娓娓道来,“每一次质量确认点,都要对其状态的正确性进行一轮完整确认。”从梦天实验舱立项开始,孟瑶便担负起研制技术流程、各阶段状态确认和风险识别工作,每次转阶段前的报告梳理工作都如大考一般,特别是在出厂评审前,为了保障按计划顺利出厂,报告准备工作和热控试验需要同步开展,深夜里他一边值班、一边准备报告,赶在清晨前把报告归档,等待两总反馈意见的间隙返回宿舍补觉,醒来继续值班、改报告,就这样坚持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最终迎来梦天实验舱顺利出厂的好消息。而这半个月,其实只是梦天实验舱研制历程中一个小小缩影,在这十二年里的每一个日夜都有“追梦人”的故事。
以“梦”之名,扛起空间站建造的收官大旗
“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型号责任总指挥甘克力在梦天实验舱进场动员会上掷地有声的说到。送“天和”、护“问天”,而今“梦天”再启航,甘总亲历了“筑梦天宫”的全程。2022年7月30日,梦天实验舱搭乘轮船从天津港启程,甘总毅然决定亲自护送梦天实验舱奔赴“赶考路”。经过6昼夜1720海里的海上航行,遭遇了2次台风,途经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域,抵达海南文昌清澜港码头。而此时的甘总站在瞭望台上迟迟不肯离去,晕船、厌食、无法入睡,一路的疲劳和不适仿佛都被抛在脑后,直至亲眼看到梦天实验舱被成功起吊转运,才缓缓走下船。当被问起为什么会亲自押船,甘总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到,“今年空间站型号任务高度密集,好多队员从过完年都没有回过上海,让大家回去看看,我是型号责任总指挥,责任首先要抗在我的肩上。”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正是这种冲在前、干在先的责任担当,使甘总成为了型号团队中当之无愧的“定海神针”。
如果说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那么一个团队的努力就是乘法。梦天实验舱是八院在载人航天领域首次抓总,面对多条线并举、多阶段并行、系统复杂协调面广、进度极为紧迫的形势,项目办主任王华带领团队秉承“一张蓝图抓到底”的工作理念,实施全要素项目管理。梦天实验舱先后经历初样阶段结构热控舱和电性舱并行、鉴定件和正样产品并行,进入正样阶段后,项目办从时间、层次两个维度建立了系统完整的计划体系,先后召开100多期调度会,组建了4支试验队,采用并行工程和目标管理的措施,确保了梦天实验舱15个分系统成为纵横有序、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确保了梦天实验舱按时完成研制和发射。
为保障“队伍不变、标准不降、要求不减”,为保障三舱并行研制的节点交付,自2016年天和核心舱初样交付电测后至今,上海航天空间站团队就一直在上海、天津、北京、海南三线四地作战。“前面两个舱的成功对团队而言仅仅是完成了三分之二,梦天实验舱是“天宫”的最后一块拼图,只有梦天成功,才真正圆满完成任务”总体调度秦凯说到。 九天宫阙耀寰宇,圆梦华夏在今朝,“梦天”肩负起了这场空间站建造大戏的收官之战。
青春续力,用奋斗书写圆梦华章
2018年12月25日,总装技术负责人栾浩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梦天实验舱工作舱结构初样产品。从那天开始,诞生了这样一个平均年龄仅有27岁的总装团队,为了在舱内狭小空间敷设通风系统,他们可以一整天蜷缩在工作舱内连续工作;为了按节点交付900多台单机的安装,他们自愿放弃周末休息、探亲假和年休假;为了保障计划节点的后墙不倒,他们曾有人将婚期一拖再拖。面对攻关的苦、长期出差的累,95后的他们从未抱怨,而是说:“能参加到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研制过程就是一名‘幸运儿’”。他们克服了从未遇到过的挑战,他们为拧好每一颗螺丝钉引以为豪,个人操作经验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团队必胜的信念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梦天实验舱工作舱是八院首次承担密封舱的总装任务,不同于以往非密封舱段的总装要求,不仅是复杂程度的升级,他对舱内洁净度、环境微生物指标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工作舱内仅是安装孔位就有1万多个”副总师柏合民介绍到,工作舱内共需安装13个应用机柜,单个机柜重量在400-500kg,仅是全部安装到位就需要足足5天,在整舱状态下需要对密封舱内机柜进行操作难度将再次升级。当面对攻关难题一筹莫展时,柏总带领总体总装团队当机立断紧急开展方案设计、提前演练进舱流程、固化操作流程,以总体担当全力保障了计划节点的顺利完成。实施当天,密封舱“五小将”在总装一岗顾宋庆带领下进入工作舱,为降低进出舱动作给舱内环境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5个人在密封舱内连续工作长达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直至问题完全解决。协作单位在感谢信中写到“训练有素、沉着应战”,这就是对“在逐梦太空征途上发出青春夺目光彩”最完美的诠释。
最激昂是凌云志、最闪耀是追梦人,我们这一代航天人必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弘扬和传承载人航天精神,在浩瀚无垠太空中,为中国人登上月球、再奔火星、探索深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续航天梦、铸强军梦、圆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作者:史博臻 姜微
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