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初对于岸线开放的担心,统统变成了放心、安心和暖心。”昨天(27日),在市人大举行的地方立法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与实践成果展示活动上,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朱敏分享了《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立法故事。
展示活动上,市人大法制委负责人透露,截至今年9月底,基层立法联系点设立6年以来,共对97件法规提出12340条意见,其中1148条意见被不同程度采纳。这正是上海地方立法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的生动诠释。
苏州河华东政法大学段,原本只有校园与苏河美景相融。岸线贯通后,市民游客可以穿行在百年建筑间,亲水近水、饱览美景。细数这段滨河岸线开放的背后,有参与者的不懈推动、立法者的审慎考量,也有多方协调下的共治共享。
事实上,苏州河华政段开放之初,就遭遇了空间上的局限性。由于步道最窄处仅容1至2人通过,计划开放的空间又与学校教学场所毗邻,这些“先天不足”为滨河步道开放增添不小难度。
朱敏介绍,为确保“不占水面、共享岸线”,人大、政府等相关部门多方积极协调,座谈会上大家碰出了好方案——采用绿植挪位、绿篱后退等手段,退让环河的滨水空间。
空间问题得以解决,学生们的担忧也随之而来——开放会不会影响教学秩序等。“学校师生提出了10余条意见建议。比如建议在滨水公共空间应当全时段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基础上,补充‘沿岸企事业单位和住宅小区生产生活、教学科研等确需在特定时间段封闭相应区段的除外’等限制条件,确保学生考试等特殊情况不受干扰。这条意见最终被采纳,写入《条例》第45条。”朱敏表示。
对《条例》作出贡献的,不仅有来自华政师生的意见建议,还有来自中远两湾城居民的“金点子”。
1.69公里长的中远两湾城苏河岸线,老人、儿童、游客都能在此找到舒适自在的娱乐休闲。从苏州河最后“断点”到不同群体各得其乐,这段滨水岸线的转变也蕴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开放步道,会否招致噪音较大的广场舞;行人变多,后续运维压力有可能变大……“这些顾虑,既需用行动慢慢化解,也要以法治来彻底消融。”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恽梅介绍,为打消居民们的后顾之忧,他们邀请社区能人连开13场磋商会,从沿河楼栋安全到步道怎么管,让居民们提建议、定方案。
渐渐地,居民们聚焦点从“要不要贯通”转移到“实现怎么样的贯通”,更积极思考如何充分参与、掌握主动权。借由扎根基层的立法联系点,2000多人次的“金点子”在合并同类项后,被带到立法征询现场,其中不少被法条吸纳。譬如,关于水岸环境维护方面,《条例》进一步夯实了责任区制度和水域保洁作业。“居民每天都能欣赏整洁优美的河岸风光,再也不必操心‘谁来管’。”恽梅说。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