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术馆。图源:筑境设计官网
2004年设计稿出炉,次年动工,2009年投入使用——十余年后,当我国各式建筑拔地而起时,浙江美术馆依然那么耐看。这一抹从西湖边“生长”起来的江南水墨,身形轮廓与玉皇山起伏一致,并向湖面层层倾落。粉墙黛瓦的色彩构成、坡顶穿插的造型特征,自然流露了江南文化的特有韵味。
当代语境下,正确理解“传统”与“现代”成为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9月16日举行的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国际建筑设计峰会”上,浙江美术馆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表示,如何在建筑创作中继承传统是困扰很多建筑师的难题,需要跳脱语言、形式层面来重新解读传统,从“坡屋顶”“新中式”那些等有形的元素中跳脱出来,对传统文化中无形的“大美”——中国文化精神,给以更多关注。
“是时候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了。”程泰宁指出,以“语言”为手段、以“意境”为美学特征、以“境界”为哲学本体,这一套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建筑的哲学理论,可以作为建筑创作上求变创新的理论支撑。 在设计浙江美术馆时,该理论体系驱使建筑师遵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代审美的理念统一。书法、水墨画、江南风格的传统符号若隐若现,钢构架、中空夹胶玻璃、石材等现代材料与技术巧妙运用,由坡顶转化而成的屋顶锥体与水平体块的穿插组合,使建筑极富现代感与雕塑感。这是建筑与文化的融合,也表达了现代人的审美。建筑师用“意到笔不到”“似与不似之间”的微妙,在建筑意向上、在文化精神上,找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类似的理论与实践,在程泰宁主持的多项设计中得到验证。
▲南京博物院。图源:筑境设计官网
走进南京博物院,站立在中轴线上的老大殿十分耀眼,这是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的。经过设计扩建、于2013年开放的新馆,与老大殿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不禁让人产生“观古今于须臾”的豪迈之感。作为新馆方案的设计者,程泰宁回忆,最大的设计难点在于新老建筑融合。这绝不是简单地把老馆屋顶拆旧立新,更不是将新馆修旧如旧。“表达新旧的关系,要在气质、调性、精神上都有所体现。”他反对照搬传统建筑中具象的形式来表达中国文化,而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重视建筑本身的“韵”与“境”。站在这个角度,建筑师的使命不仅是构建更理想的人居环境,还应该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
把视线拉回上海。
奉贤新城“上海之鱼”景观公园内,将打造一处具有藏书阅览功能的龙门阁。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为此设计了3个意象草案:第一个表达古风再现,第二个追求古韵新风,第三个取意中西合璧,最终第二个方案胜出。该方案从中国传统楼阁中吸取特征要素,并结合现代材料及建造方式进行重塑。从细部出发,建筑的阁顶将采用抽象提炼的歇山十字脊形式,屋顶曲面和檐下铺作则简约处理。此外,金属平屋顶舒展开阔,转角处以钢拉杆形成翼角戗脊意象。
以上种种表达,试图实践“得意忘象”的理念,再现历史经典的意蕴。常青表示,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营造和建成环境的空间塑型,建筑拥有4个使命——经济社会认知及空间组织、人文内涵体会及外化形式、环境条件因应及人为调控、基础设施连接及交运畅通。其中,前两个因素在空间的设计塑型上,担负着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在龙门阁设计中得到完整表达。
作者:史博臻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