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晒古书,现时晒电子书。从手抄到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到缩微拍摄,再到数字化加工。如今两者交相辉映,从一个‘晒书’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昨天,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浙江图书馆、各市县(市、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的“诗画江南 行阅典籍”2022 年浙江省“中华传统晒书活动”暨“浙江省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总库”发布活动在湖州南浔嘉业藏书楼举行。从传统古书籍的晾晒到数字资源库的上线发布,演绎出古籍保护技术不断演变的进程,显示了“数字化”技术在传统文化保护上的优势。
古有晒书 今有晒电子书
曝书(又称暴书),系指古代的藏书者或政府管理图书的部门,每年在特定的时间,将所藏图书拿出书库晾晒,藉此使图书免除因潮湿而生蠹虫等受损状况,从而延长书籍寿命,并保护书籍的完整性。晒书这一传统是中国书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汉代,兴于魏晋,到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制度,在中国读书人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饱含着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怀。
古籍保护中的“曝书”的概念,乃是指在晴天将书籍于不见太阳的风凉处“晾晒”。早在北魏的《齐民要术》一书中,贾思勰就明确指出,曝书“须要晴时,于大屋下风凉处,不见日处曝书”。它点明了曝书的几个设定的环境要素——晴时、风凉处和不见日处。
其实,曝书时间不一,七月七日绝非是唯一的选择。翻捡典籍,各代、各地、各家规约的曝书的具体时间,差异颇大。《四民月令》说七月七日。根据唐杜牧《西山草堂》“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则说明曝书是在入秋。宋梅尧臣诗《二十四日江邻几邀观三馆书画录其所见》起句云“五月秘府始曝书”。何以各代各地曝书的时间有如此之差异?
“考其原委,盖因中国地域宽广,地理环境复杂,比如,南方一般比北方湿热,所以曝书的时间可能比北方稍晚。”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介绍,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正好反映了我们的先人在长期古籍保护的历练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注重科学地考虑古籍所在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差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不同的、最佳的曝书时间。
嘉业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由南浔“四象之首”刘镛之孙刘承幹创办。嘉业堂藏书楼是私人藏书楼到近代公共图书馆转变的一个缩影。藏书楼的景观设计、建筑布局、防火防潮、藏书陈列,乃至书柜门窗的装饰装帧,无一不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与才情。全盛时期,书楼精心保存在882个精致书橱和书箱中的古籍达20万册,60万卷,被誉为全国私人藏书楼中规模最大、藏书最多。
在昨天的嘉业堂藏书楼活动现场,通过线下参与体验“碑刻传拓”“雕版印刷”“书籍装帧”“书画雅韵”“宋氏点茶”等活动,让读者零距离感受传统晒书活动。而线上发布“浙江省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总库”,在传承国宝古籍脉络,梳理历史文献资源的同时,也让流传千年的古籍与传统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古籍数字化让“典籍”永流传
“浙江图书馆古籍及特藏文献数字化自2010年始,并按特色开发、注重版本、满足读者需求等原则,陆续对馆藏珍贵古籍、家谱、拓片、舆图、雕版等进行数字化。” 浙江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褚树青介绍,浙江各地市珍贵古籍馆藏丰富,如杭州图书馆有42部古籍入选“全国珍贵古籍名录”,另有38部入选“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宁波图书馆有11部古籍入选“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这些浙江省珍贵古籍为数字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坚实的基础。
“为了打通浙江各地市古籍之间壁垒,让古籍数字化资源共享,浙江省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总库孕育而生。该资源总库是集资源、平台、门户为一体,设计思路秉承以简单易用为原则,重点在于对古籍数据进行重点收集与重点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浙江省历史文献数字资源。”褚树青介绍,该库整体色调风格典雅大气,采用原浙江图书馆馆长、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先生的题字,作为“浙江省历史文献数字资源库”平台主体名称。同时,结合浙江风景元素,辅以浙江图书馆特藏文献经典文物形象,展示资源库的多种文献类型的数字资源导航入口,充分彰显浙江省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另外,在检索操作使用简便易学,该库支持字段检索、高级检索、精确匹配、模糊匹配等聚类丰富,包括自定义分类,作者、作者单位、出版社等聚类。在功能配置上以能给用户提供舒适、安全、方便、快捷为准则,其操作应简便易学。“该库是以全省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古籍等相关资料为基础,收录古籍、民国文献、金石拓片、经、史、子、集、类丛等文献。”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介绍,目前资源总库已发布数字化古籍2283种左右,约5.5万余卷,其中浙江图书馆2070种,市县馆213种。
作者:刘海波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