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由金山区博物馆主办,复旦大学博物馆、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协办的《鉴于止水:中国古代铜镜展》在金山开幕。本次共展出上海止水阁、复旦大学博物馆、金山区博物馆所藏铜镜实物60面,铜镜拓片60张,时间跨度从先秦到清代。这些铜镜有的造型优美、纹饰精巧;有的制作精湛、题材丰富;有的铭文独特、意涵深远,反映了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发展脉络,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顾问教授、著名铜镜收藏研究专家、王纲怀先生为金山博物馆捐赠其所著铜镜研究专著30种。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郑奕,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周菊贤作了致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典藏部主任倪葭代表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宣读了贺词,金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泱泱为王纲怀、郑奕颁发了金山区文博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聘书,中共金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恂宣布展览开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今金山滨海地区创建了上海地区第一座县城——海盐县,自此上海始有县治,开启了上海城市建设的大幕。中国有着悠久的铜镜历史,典籍记载有“黄帝铸镜”的传说。从考古发现看,1973年在上海金山亭林遗址出土了一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五千年)的石镜,可谓“中国第一镜”。经考古发掘,齐家文化时期(距今约四千年)开始出现铜镜后,各朝各代一直沿用。
王纲怀先生说,“我原来从事城市规划方面的工作,退休后致力于中国古代铜镜的收藏研究,特别是秦镜。选择在金山颐养天年,最初也是看重金山的历史厚重与地灵人杰。但没想到的是,金山竟然是秦始皇在上海设立县城的地方,到秦县,看秦镜,对于我们溯源上海城市发展很有启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铜镜往往具有相思、祈福、警戒、自省的独特意义。
春秋秦 细弦纹镜
秦晚秦代 素地十七连弧方花纹四凤二龙二虎镜
看点一:秦镜
本次展览展出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至秦帝国期间的5面铜镜。其中春秋时期秦国的素地羊角八连弧镜,在八连弧与边缘相间的8个空间中,有8个生动形象的羊角纹,反映了秦人祖先牧马放羊的生活场景和早期的图腾崇拜。目前存世的数百面秦镜中,以龙纹居多,凤纹仅为十分之一。秦代的云雷地八连弧四凤镜,以繁密的云雷纹为地纹,以形象逼真的四凤为主纹,凤纹造型栩栩如生,线条刻画细腻流畅,装饰少见,极为动人,为难得一见的精品秦镜,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凤鸟崇拜。
看点二:与天无极镜
此镜为西汉中期镜,直径13.7厘米,重222克。汉代铜镜铭文多具美好寓意,从西汉初的相思文化,慢慢过渡到长寿文化,此镜铭文:“与天无极,与地相长,欢乐如言,长毋相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此类镜存世量较少,就目前所知同类镜中其铭文排列多为横排读,唯此镜为直排读,更显罕见。
看点三:淮南起照镜
此镜为隋代镜,直径24.8厘米,重2424克。外区饰有十二生肖形象,内区饰有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四灵形象,有48字骈体楷书铭文:“淮南起照,仁寿传名。 琢玉斯表,熔金勒成。时雍炎晋,节茂朱明。爰模鉴彻,用微流清。光无亏满,叶不枯荣。图形览质,千载为贞。”此为开皇八年(588)隋文帝杨坚讨伐陈朝的檄文诏书,反映了隋灭陈使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此类镜存世甚少,形制多异,造型独特,纹饰复杂,为传世隋代初唐铜镜中体量最大、制作最精的一种。
看点四:三国吴佛像镜
此镜为三国吴镜,直径14.2厘米,重360克。上有铭文“公宜卿王”。此镜内区有一佛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两侧各有飞天,飘带环绕侍立于旁。另在边缘一周十六连弧组成的纹缘带中,另有两个飞天,其形象生动,体态飘逸。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与波士顿美术馆各藏有一面,此3镜似为同模。此镜是佛教传入中国早期在青铜器上的体现,对研究中国佛教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薄小波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