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我在这里见过滴水湖的朝阳,也看过满天星光。”
——上海治臻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毕飞飞
■“多年前,我家就在那艘船停靠的位置,如今这里已成了世界第一大港,让人欣慰的是洋山港气象站26年来一天不间断地收集下珍贵详细的气象资料。”
——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探测科副科长沈其艳
■“这里像一个世外桃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潜心钻研的场所。”
——上海海昌极地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研究所所长牟恺
创新、执着、钻研,这既是他们与临港新片区共同成长的故事,也是每个在新片区奋斗的人留下的身影。三年来,新片区人才总量已突破9万人,累计引进、落户人才2.84万人。这片热土上,梦想不断升腾,施展拳脚的空间更加开阔,更多的人才选择留下来,扎根于此。
毕飞飞:这里舞台很大,想干事就能成事
“舞台很大,想干事就能成事”,这是毕飞飞5年前初到临港时的想法。如今,时间验证了他的“假想”——作为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毕飞飞在这片热土上参与了公司50项专利申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成果之一,是他牵头研发的金属双极板纳米碳涂层项目,这项技术让金属极板预期寿命突破了两2万小时。
“临港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毕飞飞说,燃料电池金属极板相关研发是他读博士时就选定的科研方向。因此,2019年博士毕业,他加入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来到临港。“这里能让我继续进行研发攻坚,学以致用。”在他看来,研发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来自各方面的保障,“而无论是从人才政策、还是创新研发,临港相关部门都给我们提供了大力支持”。
见证着“临港速度”,也身体力行地跑出“临港速度”。在研发攻坚时期,毕飞飞经常带着团队日以继夜工作。他说,科研是与同行竞争,更是跟自己赛跑。
埋头苦干了整整5年时间,纳米碳涂层终于研发成功。而低成本涂层材料的使用也降低了极板的成本,从而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进程。
如今,毕飞飞已深深爱上了这片热土,因为这里不仅有他的事业,更有他温馨的小家庭,“这里不仅适合干事业,也适合生活。”最近,毕飞飞看了临港未来的教育规划,对孩子未来的教育也充满信心,“这里真的大有可为。”。
沈其艳:观云测天,26年坚守保障航运安全
货轮往来交织,洋山深水港里一派繁忙景象。作为目前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枢纽港,洋山港国际中转和集拼箱量占比已达到17%,航线网络密集、班期密度大,港区的安全稳定对临港新片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不远处小洋山岛小城子山的山顶,洋山港气象站正在瞭望东海的风云变幻,为航运一线“观云测天”。26年前,20岁的沈其艳成为小洋山气象站的一名气象观测员。
据她介绍,洋山港气象站从2006年开始为港区提供精细化分区观测服务,根据实测数据和海洋台的预报,为港区提供最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帮助港区减少航运风险,避免不必要的停运。
立于海中的小洋山岛,四周空旷了无遮挡,每次台风来袭时,都要直面狂风巨浪。一次台风过境,沈其艳发现台风观测场的围栏被吹得七零八落,称重式雨量传感器的挡风叶都断了,一刻都没有迟疑,她与同事立即拿上工具,顶着吹得人都站不稳的大风,互相搀扶着赶去抢修设备。
“我家原来就在那艘船停靠的位置。”沈其艳指着港内的一艘货船说。26年来,她从未有过一次漏测和迟测,也见证了这座小岛成为世界第一大港的沧桑巨变和临港新片区的快速发展。
让沈其艳倍感骄傲的是,至今,洋山港气象站已一天不曾间断地收集了近26年的珍贵详细气象资料,无论是对气象论证分析,还是洋山深水港开发的前后期论证、建设、运行的服务保障,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牟恺:在“世外桃源”里,潜心钻研动物保护
鲜有人知,热闹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园里,藏着一个生物研究所,还接连取得了太平洋镰鳍海豚、南美海狮、阿德里企鹅等的繁殖突破,逐渐形成一支水生动物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海昌海洋公园无论是总水体量还是动物总数都在国内数一数二。作为上海海昌极地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研究所所长,牟恺参与了从“一片工地”到“全国领先”的演变过程,自己也成了临港奋斗者。他说:“这里像一个世外桃源,为我们提供一个潜心钻研的场所。”
针对海洋动物,研究所发挥着医院、食药监局、环保局的作用,“这台内分泌仪跟三甲医院的检测水平齐平,丝毫不亚于人类的检测设备”,“这个手术室达到了万级洁净度,跟开胸开腹手术室一个级别”,聊起这些,牟恺很是自豪。
除了在一线外,牟恺和同事也与专业研究机构展开合作,而临港新片区海洋研究资源的集聚,给这种合作带来了便利。海昌尚未开园时,他们就与一路之隔的上海海洋大学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普教育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他们还经常走进校园,把动物科普知识传递给临港的中小学生。
4年来,经牟恺“接生”的小动物,光海豚科就有十几只。他笑称自己是“月嫂”,从预产期到坐月子,常常一待就是几个月。妻子也时常揶揄他:“自己家两个孩子也没见你花这么大气力。”
2018年,海昌开园,牟恺举家从青岛搬来临港,以“光速”落户、买房,孩子也在这里上学。“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临港,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宜居,等孩子们长大,周围还有网球场、棒球场。”在他的“安利”下,不少他的学生也追随而来,成为新一代临港“追梦人”。
作者:张天弛 周渊
图:邢千里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