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实施援藏项目800余个,助力日喀则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升级手工业品生产模式的方法,让江孜百姓增收、产业增效
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共实施援藏项目800余个,广泛涉及农、牧、水、电、交通、教育、卫生、人才等诸多领域,助力日喀则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不断深化发展援藏内涵的过程中,一批批援藏干部接续奋斗,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把对口地区特色农产品、特色资源等优势与上海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平台优势紧密结合,实现互利共赢,当地百姓从上海援藏工作中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亚东边境小康示范村
持续帮扶惠民生
“组团式”让教育医疗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从海拔4630米的牧区到海拔2000余米的林区,日喀则市亚东县庞达村村民普布扎西已逐渐习惯新环境、新生活。
两年前,他和乡亲们入住于此,种蔬菜、开民宿。如今,村中村舍整齐、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广场上,几乎每天都有藏族群众跳锅庄舞。
珠峰脚下,越来越多像“庞达村”这样的边境小康示范村,正拔节生长。
将思政课上在青稞地里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重点学校组团式长期托管”“支教队伍定点帮扶”“两地学校结对带教”等,教育援藏实现了“理念引领、融合共建、擦亮品牌”的目标,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中,中考成绩连续10多年名列自治区前茅。医疗方面,上海援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在成功“创三甲”基础上着力向“强三甲”迈进,多项高难度新技术在日喀则落地生根,乃至填补自治区空白;胸痛中心等五大中心已全部进入实战运行,为打造西藏自治区区域医疗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组团式”援藏,将过去“分散式的单兵作战”变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极大提升了西藏的医疗教育水平,实现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
因地制宜谋发展
让乡亲们捧起生态“金饭碗”,吃上文旅“珠峰宴”
站在珠峰小镇入口处,一条笔直的大道将小镇一分为二,左边是当地村民自己修建的房屋、商铺,右边是上海援建的小镇主体,包括商业街广场、登山体验馆、房车营地、酒店等。
定日县扎西宗乡距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仅有几十公里。每到登山旺季,常有游客前来住宿游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资源优势极为突出。在日喀则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援藏在此建设珠峰小镇,依托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书写世界之巅的乡村振兴方案。
定日珠峰小镇
去年“十一黄金周”,珠峰小镇的平措康桑酒店实现满房。就连单日价格高达1500元的高端客房,也是一房难求。罗桑是珠峰小镇平措康桑酒店员工,大学毕业后他曾在拉萨等地工作,但最终选择了回到家乡。他说:“前些年,从乡里到县上,坐车要一整天。若是那时说要开发旅游小镇,我可不信。”随着珠峰小镇项目的推进,罗桑渐渐有了信心。
上海坚持把培育“造血”功能作为治本之策,注重特色产业的后续长期培育,不断增强对口帮扶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事实证明,罗桑的选择没有错。“旅游产业不断升级,生活发生了新变化。”扎西宗乡乡长袁俊说。
“冬游西藏”萨迦文旅推广活动在上海徐家汇广场举行
双向奔赴情更深
交流互鉴让打造援藏工作新局面更有后劲
在一大批关系人民生活的支援建设项目相继启动之时,还有一大波交流互鉴举措正不断深化。
上海援藏建立“团队带团队”“名师带骨干”“师傅带徒弟”人才培育机制,广泛开展师徒结对、新老结对、课程结对、学科帮扶等。同时,通过实施“影子校长”“影子院长”培养工程,先后组织了多名骨干教师、医院学科带头人到上海跟岗学习。
交流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学生“夏令营”、“冬令营”、“上海科创研学营”、青少年“手拉手”、“汇爱萨迦”等活动,以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各族干部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拉孜县中学师生到上海研学交流
雪域高原,书写着西藏与上海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谊。今年春天,在上海疫情最吃劲的时刻,寄托着日喀则人民牵挂和祝福的牦牛肉、矿泉水,一路向东奔涌而来;如今,在日喀则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上海已组派超百人、单日10万管检测能力核酸检测队驰援日喀则。
肩负使命、接续情谊,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已来到西藏,接力第九批的工作,开启为期三年的援藏生活。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彭一浩表示,上海援藏将继续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把西藏各族群众的关注点作为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推动“输血型”援藏向“造血型”援藏转变,激活高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着力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推动上海援藏立足新起点实现“新攀登”。
作者:沈竹士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