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术馆数量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各类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发展与供给也有了新的契机,市民得以在云端阅读、观展、艺培,逛文博、市集甚至云游。
云服务的蓬勃发展固然部分解决了公众的精神需求,但同时数字化也产生了新难题。市政协委员收集到来自市民的意见——不太会使用,数字化服务“尚不解渴”。
15日,市政协围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开展重点协商办理提案专题活动,金江波委员直言社区公共文化数字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是如何将丰富的文化内容同公众个性化需求相结合?二是如何让不同年龄、教育背景的群体都跨越数字鸿沟?他认为,加强基层数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需要怎样的优质内容?通过何种方式深入人心?这不仅是社区公共文化数字化进程中要探讨的议题,同样也是回应如何满足公众对高品质文化需求的切入口。
金江波由此提出解决之道。
一方面,从抵达更多受众的角度而言,内容满足个性化定制是一种解决方式,这个过程需要数字化手段辅助;另一方面,数字化进程给使用者带来了技术层面的操作难题,难免将部分受众拦在了优质内容的门槛外。
怎么办?他告诉记者,关键在于对基层数字服务人才队伍的打造,“这样的岗位是社区亟需,尤其针对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是新的就业方向甚至是就业增长点。”他认为,说到底这还是属于社会服务型人才,“既要了解公众所需,也要具备‘转译’能力,将文化产品实现更广泛的网络传播”。
对此,关乎加强社区基层数字服务专业队伍方面,市文化旅游局相关人士回应:《上海市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数字文化服务等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其次,将数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年度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点……由此推动各区、各街镇基层数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同时,市文化旅游局表示,将鼓励社区公众参与数字文化服务,参与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设计、使用与管理。同时通过意见征集、信息反馈,满意测评让公众充分表达需求。
近年来,上海围绕“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主线,持续提升“上海文化”标识度,精心打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上海市民文化节等一批知名节庆文化品牌。2021年上海旅游节拉动上海地区旅游、餐饮、娱乐售票等日常消费类交易总金额达360.8亿元。今年上海旅游节将聚焦苏州河文旅,继续深化丰富文化内涵与主题表达,强化品牌影响力,并将着重推进“互联网+文旅”深度融合,主动探索数字化文旅发展路径。可以期待,“更解渴”的数字公共文化,将惠及更多百姓。
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参加活动。
作者:苏展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