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借力,齐补短板,共拉长板——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挑战,长三角三省一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出实招、破藩篱,以携手并肩、握指成拳的姿态,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以一体化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取得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经济正同步画出复苏曲线。6月,沪苏浙皖工业经济都出现强劲反弹,特别是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大增15.8%。同时,长三角外贸复苏势头强劲,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3%,其中6月同比增14.9%。
协力为新产业起飞铺设跑道
不久前,国产大飞机C919又传来好消息——完成取证试飞,标志着向商业运营又迈进了一步。在这背后,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助力。
目前,围绕中国商飞,一个跨地域的产业链联盟沿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逐渐发展壮大。在上海松江区,特一新材料公司生产的芳纶蜂窝被用于行李架、顶板等,为国产大飞机成功“瘦身”;鹏犀公司为机轮提供维护服务;四旻机电的仿真测试设备帮助C919完成系统验证和适航取证……不只是上海,目前G60科创走廊沿线九城市总共有近千家企业被纳入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仅材料领域就完成70个产品的对接。总体上,在G60联席办和九城市经济信息化部门的牵头推进下,大飞机产业链在特殊工艺和材料领域实现了“从0到1”再“从1到N”的突破。
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就是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市场一体化,从而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更合理的产业分工,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挑战,长三角一体化可以显著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过去一年间,长三角三省一市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了布局新赛道的步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性产业领域,上海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将高能级项目向周边辐射,同时也吸引相关资源在沪布局、共享机遇。汽车制造是长三角的重要支柱产业,近来,蔚来在合肥、上海、南京等地分别布局整车制造、创新中心、“三电”关键零部件等核心环节;特斯拉则在长三角广泛构建供应商朋友圈。此外,无人驾驶、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长三角省市间也加强了产业生态合作,推动无人驾驶路测在长三角互认互通,共同实施长三角智能制造“百千万”工程,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这些做法,汇聚各地共识,为新产业的起飞铺设了宽阔的跑道。
疫情下勠力同心稳链强链
谈到一体化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注入更强韧性,就不得不提今年上半年在应对本轮疫情时三省一市的勠力同心。
统计显示,为了助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苏浙皖累计向上海派出核酸采样人员2.5万名,累计完成采样量1.6亿人次。各地核酸采样队披星戴月、当天往返,医疗救治队夜以继日、连续作战,这些都在上海市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物资保供方面,苏浙皖不仅累计援助上海各类抗疫物资4300吨,同时还与上海一道,通过互认通行证等方式,保证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值得一提的是,依托省界附近场所,长三角还建成投运了14个应急物资中转接驳站,通过这种特殊的“非接触式”转运模式,为跨区域物流畅通发挥关键作用。
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血脉相通,在本轮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各地为推动关键环节不断链作了诸多努力。其中,三省一市专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跨省市协调机制,以及通行、通关解决机制,有效保障区域内汽车、集成电路、医疗物资等重点产业的安全运行。各地还充分发挥“白名单”作用,想方设法支持异地“白名单企业”在本地的配套企业复工复产。以安徽重点企业合肥京东方、维信诺等为例,4月中旬,这些企业的关键材料库存耗尽,沪皖两地及时对接,将其在沪重要供应商——上海日东光学有限公司纳入“白名单”,制定“一企一策”,协调生产人员返岗,确保重要生产线不断线。总体上,4月至6月初,三省一市累计相互支持近7000家配套供应商复工复产。事实证明,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是经得起实战检验的。
重点热点区域带头探路引领
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区域统一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需要由点及面扎实推进。过去一年,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为代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关重点区域进展良好,发挥了应有的探路和引领作用。
创业和兴起于浙江的正泰集团,如今已把总部落在上海“大虹桥”,并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的松江区投资建设智电港项目。目前该区域已吸引上百家企业进驻,成为高技术新兴产业集聚地。项目负责人坦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荟萃了上海和长三角的优势资源,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企业总部在“大虹桥”落户。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热土,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从苏南长江口经上海一直延伸到杭州湾北岸,跨三地、联四方。去年以来,三省一市坚持共商共建共赢共享,高效搭建协调推进机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虹桥方案”。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踏足这片区域,跨地域产业联动不断深化,协同效应日渐显现。目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全域以占不到长三角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三省一市近10%的经济总量。
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另一片标志性“试验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聚焦生态环保、设施互通、民生服务等领域,全力推进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等100多个重点示范项目,推出88项具有全国首创性制度创新成果。
而今,这片土地将在产业创新上进一步发力。围绕建设“数字长三角”愿景,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刚刚编制发布了20条政策举措,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实践引领区,形成数字产业化发展重要增长极。预计到2035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将达到80%以上,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作者:张懿
编辑:施薇
图源: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