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经济半年报出炉,面对突发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严重冲击,上海主要经济指标触底后明显回升,“有韧性”是很多经济学家的共同见解,“对未来有信心”则是大家的一致判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短期的“阵痛”不会动摇上海的经济基本盘,但上海依然要找寻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动力。在采访中,很多专家都提到了短期与长期这对辩证关系,既要看到当前的紧迫性,也要看清长远之“势”,以高质量发展穿越经济周期的影响,在砥砺奋进中提振信心、决心,积厚发展动力。
短期稳预期可用好几个“重”
2022年下半年已启程,从短期看,经历了疫情“黑天鹅”的上海,急需以超常规的举措加速经济恢复重振,进一步稳预期、提信心,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沈开艳看来,“超常规的举措”可以聚焦4个重点,通过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区块、重大活动来刺激经济快速反弹。以重点产业为例,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既是上海的重点产业,又是最能快速拉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数据显示,上半年,工业发展新动能领先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57.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增长8.2%,这些优势行业依然是下半年稳增长的强有力支撑。
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6月份,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3.42亿元,同比下降4.3%,降幅较上月收窄32.2个百分点,意味着消费这个“火车头”已经有快速回暖的趋势。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分析认为,作为上海经济基本面的一大重要支撑,消费的复苏有望成为推动上海经济企稳回升的一大主要动能,上海不妨用好用足“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的50条举措,以节庆活动为契机促进消费。目前,沪上各大商贸集团已蓄势待发,百联集团已于6月启动“美好如常·百联乐享生活季”活动,集团6月商品销售同比增长3.64%,极大拉动了消费,预计7月促销高潮的到来将进一步促进消费回暖。
同时,重大项目投资的牵引作用不容小觑。沈开艳表示,下半年上海将迎来第五届进博会等重要项目,这些项目的溢出效应,都会成为拉动经济的向量。权衡则指出,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大科学设施等重点领域的投资提速不仅会对稳增长起到关键作用,也将进一步激发出新动能,带动上海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事实上,6月以来,上海已连续举行了多场集中签约、集中开工活动,涉及到的一批重点投资项目都体现出了“高质量”的特点。
寻找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力
将时间维度拉长,疫情“阵痛”是短暂的,要保持上海经济长期持续向好的基本盘,要看更长远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上海经济的韧性之中,也蕴含着面向未来的新动力。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马海倩认为,多年来,上海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坚决承载国家战略引领,做全国的上海;坚持创新转型的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先行,这些依然都是未来的动力之源,“上海可以通过服务国家战略,以此提升城市功能,寻找新动力。从这个角度上说,结合’五个中心‘建设,上海在金融、航运、外资外贸、科创等领域,未来都有非常大的增量空间。“
在产业布局上,马海倩认为,上海可在深化“两个转型”的过程中寻找新动力。“两个转型”,即全面数字化转型以及全面绿色转型,对接的是上海提出的几条“新赛道”,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能,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此外,关于“五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刚刚发布,这份《意见》是基于对上海自身经济形态的深刻认识,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长板所在,上海可在“五型经济”聚力发展中寻找新动力。
“上海的生产力布局优化,大有可为。”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进一步建议,上海未来的产业布局关键是动能接续、空间接应、政策接力,填补形态、业态、制度上的各类缝隙,形成系统性的合力。譬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要咬合起来,尤其是研发和生产的匹配,要精准识别需求,做好前瞻规划。
除了产业布局之外,未来的发展潜力还藏在“空间密码”里。沈开艳说,上海曾提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市域空间格局,过去一年来,无论是五个新城、宝山金山转型发展,还会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都有一系列更为细化的举措出台,有助于“育先机、开新局”。
从某种意义上说,疫情也是一块试金石,在上海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疫情会揭开一些原本看不到的问题。何万篷指出,上海必须准确剖析眼前的困难,哪些是受疫情扰动的外部因素,哪些是总体趋势性的,哪些是本地结构性的问题,并由此对症下药,以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以高水平开放积蓄更多发展动力
上海经济未来发展的持续动力何在?多位专家还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开放。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未来的动力,同样将来自于开放。”在何万篷看来,今天的上海要宽泛地理解开放,它包括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对未来开放、高水平开放、自主开放等,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中,上海在消费促进和贸易服务、综合营运、科技创新、先进智造、公共活动、美好生活等领域,还有很多开放的空间,在场景可靠、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大胆地放,打破压抑、束缚经济动能的障碍,成为社会资本公平竞争、规范管理、创新运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布局的大本营。
马海倩进一步指出,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寻找新动力,尤其要注重的是市场化改革。上海的市场化水平和能力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未来,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要求,包括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深化一体化制度创新,由此可以释放出更多动力和潜能。
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则认为,上海应围绕如何传承复壮科创基因、开放优势来增动力,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比如,上海可以抓住目标企业和项目,加大服务能级和政策供给,形成新的动力。特别是在科创方面,上海有许多优势项目,包括集成电路产业链、数字经济新赛道等,未来还要进一步突破、升级。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上海的世界影响力能级要显著提升,这是对长远的“势”做出的清晰判断。多位专家都认为,疫情等因素的冲击下,短期内上海经济的速度肯定会受到影响,但确保经济长期增长的要素,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都没有因为疫情发生重大变化。长期而言,增长的效率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作者:徐晶卉 张懿 唐玮婕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