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1949年7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南下服务团(简称南下服务团)从上海出发,南下福建。这是一支由上海青年学生、工人为主的生力军。这个队伍中,部分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而大多数同志扎根于八闽大地,为福建的解放接管、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奉献了一生。这是上海人民对中国革命、对福建历史发展的一个伟大贡献,在八闽大地铸起了一座丰碑。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根据解放战争迅猛发展的形势,党中央决定提前解放福建,命令叶飞、韦国清率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迅速南下。同时,组建了由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任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的福建省领导班子,配合第十兵团解放福建、接管政权。因此,亟需大批干部到福建工作。中共中央华东局建议、并得到党中央同意,为补充先期组建的赴闽“长江支队”接管干部之不足,在沪招收一批青年学生、工人随军南下入闽。初定招收1500人,后增为3000人。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军管会主任的陈毅表示大力支持。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上海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革命事件,红色基因孕育了广大人民群众。上海地下党在领导工人、学生运动中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爱国民主运动,已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打倒蒋介石反动政权第二条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爱国青年学生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有的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在地下党组织下,许多青年工人、学生参加了护厂护校、迎接解放的斗争。上海解放了,他们期待着以更大豪情,参加到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洪流中。
6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南下服务团在大同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成立大会。次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上海知识青年随军南下服务团”招生通告。6月中旬,通过各学校党组织、学生会具体组织,由340余名中共地下党员和反蒋爱国学生运动的中坚分子首先报到。6月21日,上海市学联在天蟾舞台隆重召开动员大会,有300多所大中专院校的8000多名师生参加。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和福建省委书记兼南下服务团团长张鼎丞亲临大会讲话,动员和报名进入高潮。至6月28日,报名人数多达7500余人。经考核审查,录取4906人。为支援解放大西南,有2756人分配到西南服务团,2150人分配给华东军区南下服务团。
前来南下服务团报到的场面十分感人。有夫妻双双入伍、母女同时参军、兄弟姐妹联袂南下的;有家长亲自送儿女报到的,还有冲破家庭禁闭阻挠、或与父母“断绝关系”跑出来报到的。连同首批已报到的人员,共计来自上海223所大中学校的学生和部分职工、社会青年2334人入伍。平均年龄20.7岁。其中,大学和大专生占47%,中学和补习学校学生占53%;中共党员227人和中共外围组织成员120余人,还有一批爱国民主党派人士、归国华侨和台湾同胞等。
1949年6月初,我的父亲母亲参加解放上海战役后,突然接到组织决定,到华东军区临时招待所——上海新亚饭店报到,调南下服务团工作,分别担任大队政委和中队指导员。母亲回忆,6月下旬,她来到沪江大学,处处欢声笑语,充满激情的革命歌声此起彼落,气氛十分热烈。陆续前来报到的南下服务团新战友们看见她身着军装,腰挂手枪,脚穿布草鞋感到非常新鲜和羡慕,都围着她亲切交谈、问长问短。有的向她倾吐了离校离家,随军南下的决心。有的问:“我们是否也会发军装和发枪?” 不少人要求她教打草鞋。她好不容易找到一些麻草、布条,就做起示范来。一群新战友聚精会神地围着她,学得很认真。大家很快就凝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生气勃勃的革命集体。
华东军区南下服务团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任团长,省委宣传部部长陈辛仁和省委青委书记伍洪祥任副团长,第十兵团司令部参谋处长杨采衡任参谋长。全团2942人,编为4个大队、21个中队、1个附属队。除人员配发武器装备外,还调配一个加强连负责武装保卫。团部成立临时党委,伍洪祥任书记,各中队成立党支部。团部和大队、中队领导,均由来自解放军部队和华北、华东老解放区以及上海地区党组织抽调的,具有丰富领导经验、善于做青年工作的地师级、县团级和优秀基层干部担任。南下服务团组建后,在上海就地开展了抗大式的教育培训,组织团员学习政治和军事训练,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树立革命人生观,了解形势任务和新区政策,培养艰苦奋斗作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同时,加强党团组织生活,有705人在上海第一批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到南下服务团结束时,党员已达287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1122人。7月19日拂晓,南下服务团指战员全副戎装,从上海江湾出发,南下进军福建。火车刚驶出15公里,在郊区莘庄就遭遇两架敌机低空扫射,机车和两节车厢中弹,当场4人牺牲,14人受伤。南下服务团的青年团员经受了第一次血的考验。他们没有动摇胆怯,掩埋了烈士遗体,继续向南进军。一路上,不断遇到敌机轰炸扫射,多次进行疏散防空,或改为徒步行军;还时常遇到匪特的袭扰,都被消灭或击退。
从江西上饶开始,进入全程徒步行军,顶烈日、冒暴雨在群山峻岭中跋涉,翻越武夷山脉则更是历尽艰辛。行军道路尽是蜿蜒曲折的山间羊肠小道,有时还必须夜间行军。从江西上饶至福建南平有700多里行程,要接受烈日酷暑、饥渴疲劳、瘟疫疾病,以及蚊虫毒蛇叮咬等考验。对于这些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和大上海的学生兵来说是何等的艰巨。
我母亲曾是新四军第1师文工团员,当过文化教员、指导员,深切体会到革命歌曲对鼓舞斗志的作用。经过几天反复酝酿,她谱写了一首《行军歌》。这首歌很快就唱遍了全团,并成为南下服务团的团歌,经久不衰。8月 26日,翻越武夷山时,山高路陡,地势险要。大家一路高唱《行军歌》,特别是唱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九呀,胜利就在我前头嗨!”时,团员们忘却了劳累饥饿,情绪高涨,发挥互帮互助的团结友爱精神,没有一人掉队。经过两个月的行军,团员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长途跋涉2500余里,经受了一次次考验。9月中旬,到达了目的地福州。
为了迅速提高福建省干部队伍素质,省委决定成立福建人民革命大学,张鼎丞任校长,方毅任副校长,伍洪祥任教育长,我的父亲母亲分别担任了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二部主任和班主任,到第一期学员毕业后才回到部队工作。9月25日,福建人民革命大学开学,南下服务团的部分同志参加了培训。
当时,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刚解放,还有一些地区尚未解放。南下服务团的多数同志被分配到全省各地各部门机关、团体、学校和基层工作,成为各条战线上的生力军。据1950年初统计,福建省青年团干部共455人,有354人是南下服务团成员。他们在剿匪、反霸、土改、建政、支前、恢复经济、抗美援朝等火热的斗争和各行各业的创建中,艰苦奋斗,奉献青春和才华,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和福建人民一道,为创建和巩固新生的共和国立下了功勋。
几十年来,南下服务团的大多数同志扎根福建,为福建的建设发展奉献了一生。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党的培养关怀下,经历几十年风雨征程的历练,扎根福建和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原南下服务团的同志中,很多人成长为各级各部门的领导骨干,有7人曾任省部级领导职务,104人曾任地厅级领导职务,千余人曾任县处级领导职务或享受县处级待遇,很多同志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其中,获得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的15人,获高级职称者239人,多数人则是长期耕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默默奉献。
作者:刘苏闽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