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开办环节,一度遭遇“准入不准营”的尴尬。即便他们拿到了营业执照,但由各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也总是无法“一次集齐”。对餐饮等依赖现金流的行业来说,早一天开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市场主体的痛点,就是立法聚焦的关键点。今天上午,《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若干规定》(简称《若干规定》)经由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其中明确:市场主体只要书面承诺其已经符合从事特定行业许可经营项目的全部条件和标准,并提交必要材料,即可取得行政许可。
据了解,这是继《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若干规定》后,今年又一部聚焦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浦东新区法规。“这部新规既是进一步推动政府服务管理方式创新,也是为优化营商环境打好法治保障‘组合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这样注解。
简便说明书,让市场主体“看得懂、敢签字、做得到”
一业一证改革、市场主体退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去年以来,一部部浦东新区法规将多年来围绕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便利服务写入法条予以固化。此次新出台的《若干规定》,也同样源于火热的改革实践。
去年底,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率先启动以市场主体诚信为基础的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试点。首批试点包括便利店、超市、饭店、咖啡馆、电影院(不含外资)、书店(零售)等10个高频行业。
对率先试水的市场主体而言,此次改革成效“力度很大”。一位电影院负责人原先预留了一个月的开业筹备期,专门用来跑证照,没想到实测下来仅花费了一天。有一家书店店主本在纠结是否要花费数千元找中介服务机构代办,最终按照政府部门主动推送的提示信息“一看即懂”,一步步将流程操作了下来。
基于实践,部分市场主体提出更多诉求,希望还能有更便捷的“操作说明书”。据此,《若干规定》提出,浦东新区行政审批局应当通过告知承诺书一次性告知市场主体提交材料的清单、方式、期限等。告知内容应当可量化、可操作,保障市场主体“看得懂、敢签字、做得到”。
放得开、管得住,大数据预判风险隐患
放得开的同时,还要能管得住。地方立法,既要为改革攻坚夯实法治基础,也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确保重大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
不同行业,其特点千差万别,所需的“试错期”也各不相同。在先期开放部分行业的基础上,《若干规定》以循序渐进、风险可控为原则,明确建立改革迭代机制,确定实行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的行业及相应的事项,并向社会公布。
与此同时,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也进一步加强完善。特别是,建立完善以信用约束为基础的市场自律,夯实以广泛动员参与为核心的社会监督,强化以风险防范化解为底线的政府监管。
其中,借由共享共治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大数据将预判潜在的风险隐患,再由政府部门跟进监督。《若干规定》明确,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在作出行政许可后二个月内,按照分级分类监管原则,结合市场主体信用和风险状况,根据“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对市场主体的承诺内容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其不符合法定条件和承诺内容的,应当责令其立即停止相关经营活动。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