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五年努力,进博会已成为观察上海领开放风气之先的绝佳平台。图为进博会的主会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视觉中国
最近这阵子,跨国公司欧莱雅正紧锣密鼓筹备自己的第五次“进博之旅”。就在一个月前,欧莱雅还在上海宣布了一个大动作——创设投资公司。这是该公司进入中国25年来的首次,足以印证其对于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信心。
经过五年努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成为观察上海领开放风气之先的绝佳平台。来自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的最新消息,第五届进博会签约面积已超规划面积的75%,签约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已超过250家。
从城市西翼向东望去,位于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传来了逐步恢复生产活力的好消息:车间实现24小时运转、供应链和物流加速转起来,复工以来累计生产整车已超4万辆。作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特斯拉的这家超级工厂曾借助制度创新的“上海速度”,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交付的奇迹。而经历本轮疫情的考验,外资仍然能抱有坚定信心,也是对上海坚持“惟改革者进”投下的信任票。
如果用关键词串联起上海过去的五年,进博会、新片区、科创板、示范区、大虹桥、引领区……奋楫笃行的姿态下,一条高水平改革开放的主线贯穿始终。五年来,这座城市紧紧抓住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举措、战略性平台、历史性机遇,持续推动首创性、示范性、引领性重大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力服务好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重任与担当
2018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向全世界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彼时,有人说,这是中央给上海带来的三个“大礼包”。而熟悉这座城市发展脉络的人更深知,其中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上海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面对当时国际上弥漫的反全球化迷雾,站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点上,中央赋予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上海继续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为中国打开一扇充满活力的窗口。
重任在肩,责无旁贷。上海拿出舍我其谁的担当与作为,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全力以赴推动三项新的重大任务落地实施。
瞄准“特殊经济功能”,临港新片区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打造我国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战略性功能平台。截至目前,《总体方案》分解出的78项任务已完成90%,形成典型创新案例62个,高水平国际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深耕“硬科技”,科创板在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股票注册制改革、完善基础制度上持续攻坚突破。开市至今,登陆科创板的上市公司达到428家,总市值突破5.16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聚焦“一体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今年以来,76项年度重点工作中,有12项基本完成,60项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形成了示范区跨区域政府性投资项目审批操作办法等一批高“含金量”的制度创新成果。
充分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作用,这座城市始终坚持走在全国改革开放最前列。
动力与活力
本轮疫情考验之下,大上海保卫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6月1日当天,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迎来了近七成商户、企业员工陆续返岗。全球知名金融机构摩根大通的集中办公点就设在这里,核心岗位员工悉数复工。
最近几年,摩根大通以上海为原点向外辐射,布局在华业务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快,这得益于越来越深入的金融市场开放: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去年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期货公司……
上海,肩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是我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高地。全球知名金融机构的布局动向,是预判经济前景的晴雨表。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运营官熊碧华说:“相信疫情带来的影响是暂时的,上海以及中国市场的良好投资前景仍是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和投资者的关键因素。”
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这不只是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是为了短期增长,更是为了长远发展。布局东西两翼新空间,承载对内对外开放枢纽功能,上海坚定不移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无论是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示范区,还是虹桥开放枢纽等都在集中发力,全面提升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水平。
去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上海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承载地。从“上海的虹桥”向“长三角的虹桥”乃至“世界的虹桥”迈进,“大虹桥”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链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作为“一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1年,税收收入346亿元,同比增长29.1%;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家,占全市新增数的10.7%;新增民营企业总部13家,占全市新增数的11.4%;累计引进总部类企业超过400家。
示范与引领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去年夏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浦东未来发展作出的高瞻远瞩、全面系统的战略规划。
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来谋划设计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对浦东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提出了新要求。“引领区”面对的命题就是要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出经验。
首批浦东新区法规之一——《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力推多项行业综合许可证的升级举措,其中关键的一项改革就是实行行业综合许可“单轨制”,向市场主体制发行业综合许可证后无需再核发单项许可证。这就意味着,改革后,相关部门不得要求市场主体提供单项许可证,真正实现了“一证”即可“准营”。
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对浦东寄予厚望,期待这里能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更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去年底,国务院首次批复临港新片区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符合条件的外资船公司能在部分港口开展沿海捎带业务。今年5月31日,中国首单外资班轮船公司沿海捎带业务就在临港新片区落地。业内专家如此解读:这是我国国际航运领域对外开放的一次重要突破,将更好发挥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进一步彰显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时代大势、国家宏愿、历史选择,在浦东这片改革开放热土“汇流”,上海定当不负使命、赓续奋斗,努力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展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
作者:唐玮婕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