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03.3万标准箱、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一。图为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
本轮疫情期间,“空无一人”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依然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船舶一字排开,巨大的桥吊自行挥舞巨臂从船上精准抓取集装箱,135辆无人驾驶的自动导引车来回运送……防疫物资、工业品、生活物品等源源不断装卸转运,成为全球物流供应链中的“定海神针”。
2017年,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洋山四期开港开始运行,至今一直保持着边生产、边扩大规模的状态。2021年,洋山四期全年实现570万标准箱,乘风破浪间,“无人码头”屡屡创下世界纪录,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持续注入新动力。
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03.3万标准箱、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一。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和生产运行“双线作战”中,上海港显示出强有力的韧性。前4个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实现1.9%的正增长,共完成1535万标准箱,保持世界第一,也保障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稳定运转。
“中国智造”扬帆起航
在电脑屏幕前轻推操纵杆,数百米开外的桥吊闻令而“动”,将一只只集装箱提取、转移、安放,上港集团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首席远程操作员黄华的整套流程如“抓娃娃”一般,却更加顺畅、精准。“平均2分钟就能装卸一只集装箱,无接触作业降低防疫风险,还提高了效率”。
上海本轮疫情期间,黄华和2万余名同事早在3月中旬就“逆行”坚守港区闭环管理,全力保障港口作业24小时运转,昼夜不停不乱。
大学毕业就进入上海港工作的黄华,见证了洋山港码头的升级迭代。曾几何时,伴随着他的是45米高的桥吊驾驶室,一天12小时不断低头弯腰,将视线聚焦在驾驶室下的集装箱上进行手动操作……直到2017年12月10日,他亲手远程操作完成了洋山四期开港第一箱装卸,成为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令黄华感到自豪的是,洋山四期这一全球之“最”,从自动化码头的“中国芯”,到无人驾驶自动导引车、自动堆箱轨塔吊、“5G+L4级”智能重卡等装卸运输设备,均为“中国智造”,与传统码头相比,劳动环境极大改善,码头作业实现零排放,劳动生产率更是达到213%。
在建设者眼中,支持“无人码头”高效运转的“超级大脑”智能管控ITOS系统是洋山四期建设中最大的难点,上港集团自主研发团队历时三年多攻坚克难,完成了国外需要8到1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练就国内自动化码头领域唯一一颗“中国芯”。如今,“超级大脑”还在不断迭代升级,助力洋山四期生产效率屡创世界纪录,成为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标杆。
勇立开放潮头,“中国智造”已扬帆出海——2021年9月,上港集团以色列海法新港开港,这是以色列60年来建设的第一个新码头。该码头“复刻”了洋山四期的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中国企业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智慧港口”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典范。
更显韧性,以创新应对挑战
应对疫情挑战,作为承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重要功能的航运枢纽,上海港高效运转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更显韧性。
守护城市经济运行的生命线,上海港全力以赴让港口转起来、货物动起来。比如:为提高港区集卡通行效率,上港集团第一时间开发上线集卡司机“电子防疫通行证”,持此证的集卡司机可在长三角三省一市进行货物运输;为缓解公路运输部分受阻的压力,上海港全力提升“水水中转”比重,与航运企业、铁路部门密切协同,公转水、公转铁等多式联运服务为保稳保畅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堆场容量和关键货物保障能力,上海港提前“扩容”集装箱堆场达60万平方米,并优化冷链箱和危化品堆存管理……
面对数字航运这一全球航运业的发展方向,上海港创新脚步从未停歇。目前,“智慧港口生产智慧数字化平台”已完成洋山四期数字孪生集成、沪东码头数字孪生初步建模,以及全港域航道、锚地孪生设计,并实现了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海洋气象、潮水等的数据对接。
“十四五”期间,洋山四期码头将建设世界一流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加快推动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码头生产、经营及管理深度融合,实现年700万标准箱通过能力,力争五年累计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000万标准箱。
作者:周渊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