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女将,打造“金牌”之师
作为神舟飞船总装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的运载火箭、飞船、防务装备领域总装团队里走出的“女将”不多,能够挂帅的更是凤毛麟角。此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任务中,149厂事业三部(九分厂)党总支书记金伟英便是其中一位。自1994年以来,她先后参与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四号的所有总装任务、10次试验任务,可谓是神舟飞船总装团队的“第一代女将”。
面对飞船型号从“多年造一船”逐渐稳定为“一年造多船”的生产研制“体量”,金伟英深深体会到,要有“领头雁”,更要有一批“精兵强将”。为此,经过近三年的高密度飞船型号的研制历练,149厂成功打造出了一支能满足“多地、多任务”的总装“金牌”之师。
飞船型号研制历程包括上海总装、北京大型测试及试验、飞行试验任务三个阶段。在高密度生产研制的背景下,多发飞船将在多地并行开展各项工作。为了打破型号之间的“壁垒”,149厂开展去型号化团队建设及管理。一方面,通过合理配置人员,新老结合,在上海、北京、酒泉、文昌分别配置一支完整的总装队伍,满足多地同步生产研制的需求;另一方面,团队挖掘人员潜能,让团队人员实现“一精多能”,从而应对同地多发飞船型号任务并行开展的需求,提升产品队伍效能。
“久久为功、持之以恒。”——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总装团队的真实写照。他们发扬“钉钉子精神”,在圆梦的道路上一锤一锤敲下去,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真正做到“一人多岗、多岗多责”,让“金字招牌”在千锤百中炼斑彩熠熠。
“动态”管理,实现精益过程管控
自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加入总装团队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神舟飞船总装副主任工艺师90后许帆从一名懵懂的“学院派”成长为了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咖”。他心里明白,工艺技术就好比一个木桶,能储存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坚实的地方,而是取决于最短、最薄弱的地方。为此,许帆和团队成员以技术风险识别和精益过程管控为核心,从产品工艺设计、生产过程、外场试验、试验任务等方面全过程进行了“动态”管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充分识别技术风险,挖掘现有型号工艺中的薄弱环节,促进“设计-工艺”联动,建立以设计为源头的产品保证意识,实现了技术创新、优化工艺设备、优化技术流程及提高工艺保证能力。例如在“滚动式”产品组批投产中,团队对数量少、体积小的零部件进行10余套批产,进而降低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团队重点考量大尺寸零件、精密产品的制造风险,实行2套一批的投产方式,缓解零件长期存放后精度变形的风险。
与此同时,149厂还健全精益过程管控,逐步加强数字化应用和强化数据包信息化应用。团队成员通过MES结构化工艺的工程应用实现产品性能重要参数的过程数据在线记录,并结合历次交付产品的特性数据,实现了成功数据包络分析,对异常数据进行“报警”,从而实现多发产品的横向、纵向参数分析和对比。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0多年来,已是三十而立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90后”总装工沈鑫始终牢记“六不准”的操作规范要求,坚守 “三确认”的操作步骤。对于他的工作,同事们也给予了同他名字一样的评价——“省心”。
如何让总装变得更好、更高效?对于这个问题,或许沈鑫最有发言权。他曾说道,总装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除了优化总装流程和工艺技术外,地面设备和工装也是提高总装效率的关键所在。
走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总装厂房,除了一艘艘飞船外,最大的“产品”就是它们的地面装备和工装,包括厂房转运平台、舱体水平停放驾车等。多年来,团队通过对地面设备和工装的改进,或缩短总装研制周期,或降低总装装配风险,或方便总装舱上操作……
沈鑫介绍道,载人飞船推进舱检漏是飞船诞生前的一道重要关卡,为了让飞船检漏收集容器能够“装”下飞船,他必须要乘上升降车进入到舱内,拆除舱体与检漏箱箱盖圆台干涉的前端附件。为确保操作可靠,同时提升效率,团队对检漏箱进行了一次“改造”,在上箱盖和下箱体之间增加了一个过渡段,避免前端附件与箱盖之间产生干涉,使得舱体能够安然地“坐”在检漏箱内进行一次全方位“身体”检查,从而有效提升了舱体检漏效率,减少了总装风险。
戈壁滩,湛蓝的天、扬起的沙,是最美丽的风景;制“舟”人,奋斗的青春、坚守的岁月、是最美的航天人。在一次次追“星”路上,他们将继续并肩作战、攻坚克难,共同“圆梦”中国空间站。
作者:史博臻 范文超
摄影:庄嘉靖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