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轰鸣声重又回归,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开启了复工复产的新阶段。在严格落实防疫要求的前提下,570多名员工在厂区封闭生产,员工返岗率达53.9%,企业产能已恢复70%。争分夺秒抢产能,一个好消息令人振奋:世界首台带智能控制再循环(iCER)的新型双燃料低速机也将于近日正式发布。
中船三井拥有国内最大的船用大功率低速发动机生产车间,步入其中,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生产流水线高速“跑”了起来,工人们戴着口罩、手套,正有条不紊忙碌着。
据悉,中船三井已于4月25日启动复工复产。铆足了劲拼产能,世界首台带智能控制再循环(iCER)的新型双燃料低速机7X62DF-2.1正在加紧试验中。据悉,该项目于今年2月份开始组装,疫情使得人员安排和物资运输都遇到了不少困难,但项目组依然通过内部挖潜、强化管理等手段,想方设法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为确保按时完成项目节点,项目组各成员各显神通,尽心尽力。在封控期间,为解决加工所需中件毛坯不能按时到货的问题,生产管理部门紧急行动,将陆运改为水运,确保200余中件毛坯于4月26日顺利运抵中船三井码头。起重作业人员连续奋战两昼夜完成卸船工作,为复工复产提供了物资保证。
90%的核心人员驻守施工现场,默契配合,齐心合力;技术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试验计划,并安排专人负责现场服务;生产管理部门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确保零部件按时完整到位;组装部门加班赶工,精心装配每一个零部件;供应商也非常给力,全力确保iCER系统、水处理系统和遥控系统的完整性供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的各节点均按计划一一完成,为实现5月10日主机动车的关键性节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中船三井在我国造船业上有着响亮的名字:曾批量生产了15台功率达6.2万马力、980毫米缸径的国内最大柴油机,填补了我国大型柴油机的空白,扭转了一直受制于人的局面。目前,中船三井年生产能力300万马力,截至5月25日,累计交付发动机739台/2645万马力。
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前提下,临港新片区正加快推动复工复产,一批重点企业生产水平持续提升,一批科技产业项目有序恢复建设。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坚持以规上企业为牵引,以点带链,分级管理、分类服务,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逐步实现协同复工,同时制定了“一企一方案”,配备“一企一专员”。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李向聪告诉记者,在接到相关企业复工申请后,管委会高科处企业服务专员兵分两路,由内场进行线上审批,外场人员则赴企业现场进行指导,确保防控安全、生产安全,从政策扶持、防疫手势等方面手把手指导,精准帮扶企业达产。针对中船三井等企业供应链涉及全国多地的情况,在严格执行防疫要求的前提下,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启动产业链供应链运输保障应急处置机制,帮助企业协调申请跨省通行证和上海市临时通行证,确保企业正常生产。
作者:周渊
图片:上海临港
编辑:张天弛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