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冷风裹挟着雨点,深夜气温持续向零度探底。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内,副站长计琼依旧绷紧神经,一遍遍认真巡查带标记的受助人员居室,细心留意他们的身体情况、情绪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就会立即启动应急机制。
暖意融融的起居室外,受助人员们的一张张“大头照”被各色框框围拢。从床边到餐桌,这样鲜亮的色框充斥着生活圈的角角落落。这是该站专为老年受助人员推出的颜色管理法。蓝色代表高龄,红色代表疑似精神疾病,橙色代表行动不便,绿色则指患有慢性病。“许多受助人员常常无法清晰表达诉求,我们要从含糊的语义中判断需求、注意情绪变化,这就需要精细服务,“计琼说。
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经常接收全市各方送来的“疑难杂症”。这些受助人员来自天南海北,却因各种原因不知自己姓甚名谁,短期内也寻不到家人。这里就成了他们的人生“中转站“,也有人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截至目前,站内共救助了538名滞留人员,60岁以上的老年受助人员占比近两成。
气温骤变,站内老年受助人员的体感温度更低。工作人员提前数天就已将防寒物资放置在每个楼层的备用仓库中,以便随时增减。而在老年受助人员的专属楼层,除毛毯等基础款外,还增配了不少围巾、帽子等,更添一分暖意。
在一个个寒风冷冽的深夜,颜色管理法对应的精细管理手势为受助人员们提供着妥帖照护。高龄受助人员坐卧不便,工作人员会小心搀扶着他们完成各项生活起居,包括饮食、穿衣、睡眠、如厕等。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支气管炎等慢性病的受助人员,也会有专人确认其是否按时用药。虽然因疫情防控实施封闭管理,但救助站依旧保留着畅达的“生命通道”。设在站内的医疗机构,定期更新人员健康档案,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便会立即启动转诊机制。
身体情况变化外,计琼也同样留意着受助人员们的心理情绪波动。研究显示,极寒天气下,人们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现象,对外界也会表现得更为疏离。此前,救助站还专门举行了为期半年的培训课,主题是如何更好照护长者。“抚慰好受助人员的情绪,提升他们的‘快乐激素’,这也是重要一课。”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