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让老建筑在时光里“有机生长”
团队小传
上海徐房建筑实业有限公司衡复风貌区保护建筑修缮班组成立于1998年,以保护、维护历史保护建筑为己任。近年来,先后承接宋庆龄故居、夏衍旧居、修道院公寓、徐家汇天主教堂、武康大楼、淮海大楼等多项历保和文保建筑修缮工程;先后获评上海市建设工程“红花杯”优质工程奖、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等。
秋冬交际,武康大楼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市民游客偏爱在这里取景——就连武康大楼的外立面,都特意保留着清水墙因风雨冲洗而形成的独特竖向纹理,“历史的上海”与“当下的上海”不期而遇。
这是上海徐房建筑实业有限公司衡复风貌区保护建筑修缮班组引以为豪的“作品”之一。
在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徐汇区部分,4.3平方公里土地上有950幢优秀历史建筑、1774幢保留历史建筑、2259幢一般历史建筑,是上海城市文脉的重要承载区。“守护”这些老建筑的重担,就落在了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队伍肩上。
遵循原真性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完整性原则、可读性原则、可逆性原则,班组传承工艺、重现经典,同时平衡修缮保护与宜居宜业,让历史建筑在当下得到延续与更新,“有机生长”在时光里。
修缮不易,一面墙要经过近十道工序
永嘉路291弄慎成里,55岁的泥瓦匠于安居手拿砂纸,细细地对清水墙进行最后的打磨。
这里是上海迄今保留最完整的石库门弄堂之一。其间整齐排布着石库门三层楼房,清一色的红瓦、坡顶、老虎天窗、清水红砖。而“中共江苏省委旧址”作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也位于慎成里。
“涉及的15幢房屋都是清水墙,墙上写满岁月更替的故事。”修缮班组组长顾志峰在上海市井弄堂里长大,他说,清水墙面没有过多装饰,修缮保护的重点恰恰在于墙面本身色泽与肌理的整体协调,“好比给衣服打补丁,线起针落都要与原有部分和谐统一”。
为了让老建筑再现上世纪30年代“初相见”的容貌,即便是一面墙,修复起来也得经过近十道工序,“一名工匠一天最多修一平方米”。慎成里保护建筑修缮项目经理陈琦感叹,修缮不易,寻觅配对也难。原来,修缮前为墙面层层“卸妆”后发现,不少原始砖块已风化,要寻觅同材质、颜色接近的面砖,打磨好镶嵌进去,再用1比0.4的水泥黄沙嵌缝处理。
道道工序就位后,最后一步就是打磨墙面使其“平整光滑如镜面”。为避免灰尘、噪音打扰到居民,师傅们习惯用砂纸手动打磨。“这样一轮下来,泥瓦师傅对自己负责的每块砖、每面墙都了如指掌,就像长在他们心里似的。”陈琦说。
量体裁衣,“和顺”接驳居民品质生活
“和顺”,是班组核心人员岳嘉勇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老房吐故纳新,最讲究的也是“和顺”。
在他修缮的老建筑中,超过90%都是“实心房”——里面还住着居民。因而,和顺与否,看的不仅是修缮工艺、建筑肌理的整体协调,还有施工单位与居民间的融洽程度,以及能不能将修缮好的建筑接驳品质生活。
岳嘉勇告诉记者,为避免影响居民生活,施工时“争分夺秒”,大功率吸尘器就位,保证施工现场垃圾不落地、无扬尘,“这些都是‘常规动作’”。
更重要的是量体裁衣。在淮海中路1887号的厨卫(里弄房屋)综合改造工程中,班组前期勘探发现,原有的木质窗户大多严重老化关不严实,“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窗边至少摆上一排脸盆”。经多方探讨,最终决定替换为铝合金材质,定制原有窗框样式,在提高窗户水密性、气密性的同时,也延续原有风貌。
数月前刚刚完工的淮海大楼、瑞华公寓,修缮方案超100页。结合外部修缮,内部同步“微更新”,几乎涵盖所有细节:修复墙面地坪,根据住户数量重新设置灶台、橱柜;更换卫浴配件;检修重排老化水管、电路等等,“实实在在改善居住体验”。
代代传承,“对待历保建筑常怀敬畏之心”
顾志峰,70后;岳嘉勇,80后;瞿琦,90后。三代匠人,分工职务不同,但日常工作无一例外:走街串巷,不断考证,打磨老建筑的一砖一瓦。
12年前,岳嘉勇刚入行,跟着师傅顾志峰第一次参与武康大楼的修缮,“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现在,早已得心应手的他一边精进业务能力,一边手把手带教徒弟瞿琦。
“拉毛这么一个简单的环节,竟然需要那么多道工序!”1991年出生的瞿琦刚入职一年,洗砂、水刷石、清水墙,还有拉毛等工艺对他而言还是新鲜的,“师傅教我常怀敬畏之心来对待历保建筑、对待民生老房”。
这样的“师徒结对”成为一种传统,以传承和践行工匠精神为核心,除了修缮工艺上的技术指导、专业理论教学、实操训练外,传承的更是赓续历史、民生为大的严谨工作态度。
去年年底,“实训基地·345传习工坊”揭牌,设有外墙粉刷操作工位9个,屋面及细部操作工位5个,集“授、学、操、考”为一体。压毛、鱼鳞刮毛、水刷石、水磨石等传统工艺一应俱全。
在实训基地,匠人们抓紧联系老工艺
努力也结出硕果。今年7月,首届上海市房屋修缮技能比武大赛中,顾志峰带领的班组斩获修缮技术能手金奖、铜奖及班组项目二等奖等多项殊荣,为后续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奠定了扎实基础。
“衡复风貌区历史保护建筑修缮、维护和活化,就得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岳嘉勇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作者:王宛艺
图片:赵立荣 邢千里 部分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