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青浦区第六次代表大会开幕。区委书记徐建在题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而不懈奋斗”的报告中提出,未来5年,是青浦开启全面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5年,青浦将奋力建设新时代幸福青浦和现代化枢纽门户。
推动重大战略任务“结出果实”
打造功能引领、战略赋能的现代化枢纽门户
围绕进博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城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青浦被赋予了主阵地、桥头堡和核心区的独特定位和优势。报告提到,未来5年,青浦将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战略牵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建设为引领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辐射长三角城市群的枢纽地,推动重大战略任务的“种子”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
在青浦新城建设上,以江南文化风韵、创新创业活力、人居生活品质为切入点,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凸显“高颜值、最江南、创新核”的发展意象。坚持产城融合、水城融合,打造高品质的中央商务区;统筹推进产业创新园区、城市更新实践区、未来新城样板区建设,形成“一核三片”的空间布局;深入推进立体化交通网络布局,加快实施外青松公路隧道、青浦大道、318国道拓宽等重大工程。
同时,加快推进国际会展之都和虹桥动力核建设。据介绍,青浦将持续用好进博会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和商贸经济,打造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精心做好进博会主场服务,保障展会“越办越好”,全面放大溢出带动效应,打响进博会永久举办地的金字招牌。
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青浦将紧抓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建设机遇,积极参与一体化制度创新,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加快重点项目、重点任务推进,提高示范区建设的显示度。聚焦“一厅三片”集中示范,推动“水乡客厅”建设,加快华为研发中心、西岑科创中心建设,推进“蓝色珠链”创新产业走廊建设,打造科创新高地。进一步凸显长三角绿色金融产业园的集聚效应,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实施轨交17号线西延伸、沪苏嘉城际线、沪苏湖高铁练塘站等重大交通基础工程。持续推进淀山湖、元荡岸线贯通和生态品质提升,整体打造绿色和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生态圈和价值链。
在“三大两高一特色”主导产业基础上
打造创新驱动、活力迸发的现代化枢纽门户
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三大两高一特色”主导产业基础上,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迭代,大力发展“五型经济”,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是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以“3+6”新型产业体系为重点,坚持“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发展方针,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产业,大力塑造核心产业优势。借势国家战略,集聚长三角创新要素,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加强前瞻研究和平台搭建。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实施重点产业集群倍增计划,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
二是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聚变升级。以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特色金融、智慧物流、软件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人力资源、法律、会计审计、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不断壮大。
三是大力推动现代都市农业提质增效。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动农业技术现代化、种养模式集中化、生产经营品牌化。面向长三角整合资源,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持续提升“淀湖源味”品牌价值,推动白鹤草莓、练塘茭白、青浦薄稻米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方名品走出青浦、走向全国。
四是大力推动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系统集成。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市场监管体系,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更好发挥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深入推进投融资、财税等重点领域改革,努力把青浦打造成为长三角最具制度竞争力的地区。
坚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打造幸福美好、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枢纽门户
新时代的幸福青浦将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各类服务的精准性、充分性和均衡性,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一是优化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供给。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促进教育、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从“保基本”到“提质量”的转变。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复旦大学创新学院、高等职业学校等项目落地,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面落实“双减”工作,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中山医院青浦院区、儿童医院长三角示范区医学中心、区公共卫生中心,构建现代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二是推进全覆盖的幸福社区建设。持续推进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等实事项目。深化线上“幸福云”和线下“社区中心”两大枢纽平台建设,完善社区运行机制。推进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驾马车”协同运转,开展“放心物业”创建。
三是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保障基本、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加大对长期失业青年、退役军人、残疾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的精准帮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租赁住房供应,扎实推进动迁安置房建设。持续推进城乡居保扩覆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落实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等各类保险制度。
四是深化融合型的全面乡村振兴。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优化乡村发展空间布局,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塑造与大都市相辉映的美丽乡村风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作者:张天弛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