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人而言,蹬蹬天桥台阶就是迈个步的事。但对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而言,眼前这二三十级台阶却可能是陡坡,甚至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小山。
在上海,人行天桥加梯正从“代表之问”向全市整建制提速迈进。今天上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既有道路人行天桥无障碍化建设”实事项目正式启动。按照“应装尽装”原则,目前本市38座天桥、106部电梯的改造工作已正式列入市、区两级政府的工作计划,并明确了资金来源、改造标准、审批程序和推进责任等相关要求。根据计划,这38座人行天桥预计将于明年12月3日国际助残日前安装完垂直人行电梯。
回应人民呼声,实事项目“加”出任务项
在年初排定的实事项目任务清单中,人行天桥加梯并不在其列。可以说,这是一桩实实在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实践范例。“将其列为实事项目,也是希望充分发挥好人大监督作用,推动摸清全市人行天桥加梯‘底数’,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表示。
启动仪式现场,记者捕捉到了一位熟悉的身影——市人大代表林荫茂。作为最早关注到人行天桥加梯需求的代表之一,她持续关注着最新进展。就在数天前,她发现家门口的一座天梯已开始动工。她不禁凑上前去问了一下施工进度,“有时间表就是好事”。
从提出代表建议、人代会现场呼吁到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林荫茂太清楚一部电梯背后牵涉的复杂环节。交通、公安、绿化市容……多个职能部门都要在其中协商沟通。但凡哪个环节不顺遂,天桥加梯之路就有可能“搁浅”。
在上海市人大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下,一条围绕人行天桥加梯的攻关路持续提速。其中,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党支部还与相关单位“结对”,每两周碰头开会,聚焦难点、痛点定向解决。
无现成标准可套用,边试点、边创制
天桥加梯,看似是简单的加梯,其难度系数却超乎想象。新安装的电梯会否使桥面承压、后续数十年的运维保养该如何进行……种种问题均无现成程序标准可套用,上海便边试点、边摸索。
不久前,在市交通委等部门牵头下,《道路人行天桥加装电梯技术导则》(简称《技术导则》)编制完成。据悉,这是全国第一份针对天桥加装电梯的行业指导文件,为加梯工作提供了现实的技术支撑。
对不少此前未涉足过这一领域的业者来说,《技术导则》就像是一本实用“说明书”。从总体要求、加装原则、筛选标准、技术要求到日常运维等,都一一囊括。可以说,涵盖了人行天桥电梯从设计、建造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未来,天桥电梯也有望接驳“一网统管”。从灯具缺损到设施损坏,人们都可在“城市大脑”后台一目了然,以最快速度响应、维护,以此减少“后顾之忧”。
不止于一部电梯,更全面营造友好环境
虽说是人行天桥加梯,但这座城市所考量的,又不仅是一部电梯这么简单。从适老化改造到无障碍建设,这也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新样本。
市人大代表金晶发现,一座天桥新建电梯门口也铺设了盲道,方便视障人士便利出行。“许多时候,我们很难真正以‘他者’的视角来看待问题,”金晶说,即便她也腿脚不便,但或许依旧无法切身体会视障人士所面临的出行之困。难能可贵的是,这座城市正变得愈发包容、体贴,将更多特殊人群的需求、声音,化为实实在在的城市行动。“我真的没想到推进速度能如此之快。”
这样的友好城市理念,还深嵌于“一桥一策”推进中。虽有《技术导则》作为“说明书”,但在实践中,不少设计和施工单位依旧充分考量周边环境。在重庆南路人行天桥效果图中,一部垂直电梯被郁郁葱葱的绿植覆盖。白天,它能起到蔽荫降温的作用;入夜后,玉兰花灯光投射在绿地上,别有一番风情。“这座天桥恰好毗邻新天地,地处南昌路核心区域,”黄浦区建管委负责人宋旸表示,人行天桥加梯也要充分平衡好城市风貌保护,这也是友好环境的生动体现。
作者:王嘉旖
图片: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