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款游戏、登录社交软件账号、浏览感兴趣的页面,引入眼帘的是各类网络平台对于青少年的“友情提示”——越来越多“青少年模式上线”营造健康绿色的“冲浪生态圈”。
为了维护更多青少年的“上网环境”,2021上海市网络举报宣传月活动于今天(6日)启动。作为上海市网信办的品牌活动之一,本届活动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以e路守护·共同成长为主题,联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网信部门联动宣传,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上海从今天起推出“青少年模式”设置指南,在18家重点网络平台试行。同时,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知识手册》,宣传月期间将通过各类活动让“健康上网”走入青少年生活。
试行青少年模式指南,为绿色上网提供服务保障
最近有网民举报,一款网络游戏的未成年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平台虽然设置了禁玩时段,但只需输入密码便可解除限制,且存在未强制实名认证的问题。而举报人在该游戏平台举报后,客户推诿不予解决。
这样的“漏洞”还有很多:许多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存在入口藏得深、覆盖不够广、身份识别不精准、专属内容池不丰富、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使得“约束”事半功倍。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新增设的“网络保护”专章是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领域的一次专门立法。在此基础上,《上海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设置指南(试行版)》亮相,并在哔哩哔哩、小红书、喜马拉雅、阅文集团、Soul、么么直播等18家受青少年欢迎的网络平台推广试行,从而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为未成年人织密“保护网”。
通过对《青少年模式设置指南》制定的20条规定,让网络平台拥有衡量对错的“标尺”。为了从源头上减少不良移动应用程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指南中要求属地应用商店督促应用程序提供者发布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设置青少年模式或防沉迷系统。这样监管范围的扩大,具有首创意义。
不仅如此,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指南也做出了差异化功能限制。具体来说,就是将青少年分为8-16周岁、16-18周岁两个年龄段,在充值、购买产品时对单次、每月累计金额设置上限。
为了避免青少年“钻空子”,指南还从技术创新领域进行了革新,充分发挥大数据、算法等作用。譬如鼓励有能力的平台探索使用非采集类人脸识别、身份证比对等技术验证青少年身份,而对于已注册用户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确定是否为未成年人用户。
减少未成年人身心“损伤”,兜牢“底线”与“红线”
今年7月20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4.9%,部分未成年网民可能存在过度使用互联网的情况。
过度沉迷网络,带来的是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损伤”。此前一则案例引发了各方的关注:才女士因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而头疼不已,上高中的儿子长时间熬夜打游戏,导致身体出现偏头疼、心悸胸闷等问题,处理问题也变得偏激、情绪波动大,到医院检查后查出轻度抑郁症。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长时间沉迷网络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打击”,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今年的宣传月中,还将发布分为学生版和成人版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宣传视频和知识手册,通过上海网信执法小卫士“沪小信”动漫形象,以案释法普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常识。同时,还策划了一系列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的活动,将通过邀请正能量博主走进学校、社区,中小学师生、家长走进互联网企业等线下互动形式,增进各方相互了解,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而在长三角区域内,也将进行联动,跨区域打击涉未成年人网络有害信息。
接下来,上海网信办将聚焦网络治理重点领域和环节,总结“青少年模式”试点推广的经验,形成有特色的“上海模式”。同时,以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为抓手,指导网站平台明确未成年人信息治理的“底线”“红线”,并加强网络法律法规普及宣传和培训教育,不断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推动全社会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此外,还将通过开通举报专线,结合团市委12355“青小聊”热线与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55056666合作,建立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信息联动机制,以热线互通、青少年问题专家合作咨询等形式,在更广范围内受理困扰未成年人的网络不良信息投诉。
作者:占悦
图片:邢千里、上海市网信办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