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梯,这是写入上海“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民心工程。今年,上海将确保电梯加装保底完成1000台以上。“能加、愿加则尽加、快加”。伴随着加梯提速,“整建制推进”“量产”已不是稀奇事,加梯的过程,更见证着人民城市以民生实事来促进业主主体协商、政府扶持引导、各方协同支持、社区组织推进——这样一种长效机制的生成。
一栋栋不尽相同的楼栋纷纷“啃硬”成功,实现加梯,正是市、区相关部门、街镇居委,不断探索创新,边试点实践、边破解瓶颈的生动演绎。一个个看似孤本的表象,其背后可复制可推广的正是坚持“人民至上”,充满感情、满怀真情推动民生实事,不断“啃硬”攻坚的勇气和魄力。
即日起,本报推出“老房加梯·啃下硬骨头加出获得感”系列报道,记者深入基层蹲点采访,聚焦老房加梯如何在实践中以真情和创新破解难题,加出百姓满满获得感。
南三小区3号楼,要加梯,实在太难了!
难就难在,这幢楼地处思南路和淮海中路交界,紧挨着轨道交通13号线。不仅各项先天条件不足,最难处:加梯部位及基坑开挖,必定涉及毗邻的防空洞以及13号线的边线。
“我们一幢楼,怎么可能‘叫得动’一条地铁线来商量?”好不容易把加梯的钱筹齐的居民们怏怏:“这次大概没希望了……”
“地铁要保,加梯也要建!”居民们的热望,社区干部们烙在了心里。“既然是一梯一策,就不能因为特殊而轻易‘打回票’”。一场“啃硬”由此起步。
南三所在的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积极争取区层面的支持,由区、街道共同出面搭建了一个商请平台——邀请来申通地铁、区民防办相关负责人,与加梯公司、相关部门、社区代表等围坐一张桌子前,共同破题,寻求实现路径。
一次次座谈会、说明会、协调会,十多次修改方案。最终,加梯方案实现了不妨碍任何公共设施。前后短短15天,涉及加梯的地铁监护方案通过,红章终于盖在了南三加梯的审批材料上。南三3号楼不仅成为老房密布的瑞金二路街道内首栋成功加梯楼栋,也成为全市屈指可数的特殊加装案例。
尽管特殊,南三这个硬骨头被啃下,放大的却是整个街区老百姓的信心。“有了这个可复制的商请机制和平台,再难也有希望!”
启动商请机制,让各方围坐一起解难题
南三3号楼,这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楼,结构陈旧,楼道逼仄,楼内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41%,因而加装电梯意愿极其强烈。
但谁也不曾想,居民意见征询顺利通过,然而立项审批前,变数来了——被“先天不足”带来的问题“卡住”:加梯楼栋的地下空间涉及在用的民防工程,且一旦加梯建设基坑,必然要往地下扎根20至24米,那会不会碰到地铁公共空间的边线?
原来,小区地下是防空洞,需征询确认加梯部位是否影响防空洞安全;此外,根据原有设计方案,电梯的基坑部分紧贴着地铁13号线边线,也要确认造成的压力是否有可能影响到地铁结构。
瑞金二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茜说,每一幢楼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但加梯的过程就是要平衡好民生需求和公共安全。
因此,南三3号楼的这个硬骨头怎么啃,在黄浦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推进会议上,街道传递了居民们的呼声,也启动了商请机制,将各方都请来,一起为解难题出谋划策。
轨交和加梯公司一起“研发”:改变桩基构筑方式
在商请平台上,区民防办展开实地勘察和调研,经过反复论证,开出一纸证明:人防地下室不超过房体外边线,可以加装电梯!
但轨交仍是个问题。在此之前,上海鲜少有先例,能否成功地、安全地加梯,还要做进一步的技术论证。
公共安全的红线绝对不能踩,那就只能一次次修改设计方案。地铁方也十分“给力”,迅速协同配合:“地铁公共空间需要保护,也要从市民角度出发,通过技术的解法突破阻碍,让加梯需求落地。”经过现场研究,地铁方与加梯公司共同研究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改变桩基的构筑方式:用钢管灌水泥取代原本的水泥桩。
问题了了,相应的机制也建立了起来。在区相关部门支持下,在地下管网、地下公共空间密集的中心城区如何加装电梯有了新的协商流程和机制:“涉及到轨道交通的保护范围、水电煤等管线迁移的加装案例,都要启动事先科学论证,为加装电梯做前置保障,一旦启动加梯,也就能更快地推进,更好地促进加装电梯工作。”黄浦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潘兴华这样介绍。
“叮——”,上周,3号楼电梯落成。居民们挨个走进这个“来之不易”的新加装电梯,刷卡、按键。88岁的刘奶奶和92岁的老伴心里美美的,“终于盼来了,有电梯的日子,多方便!”
作者:顾一琼 王宛艺
图片:袁婧 摄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