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外滩海平路滨江公厕完成升级改造,被网友们贴上了“梦之厕”的美名——毫无异味且温度适宜,蓝色灯带既解决照明问题,又与蔚蓝的滨江色调一致;公厕内配备的第三卫生间和母婴室关爱特殊人群,两间更衣室与“最美滨江跑道”更贴合;旁边的休闲长椅由回收牛奶盒制成,在人们欣赏滨江怡人风景时,让环保意识深入心间……
在“一江一河”滨水区域,除了“梦之厕”,还有座椅、加油站、雕塑等一批城市家具,在一次次更新迭代中悄然进化——越来越富有人情意味,越来越凸显环保理念,越来越糅合街区特色。
“小座椅”凸显“大关怀”
苏州河虹口段,上海大厦、外白渡桥与作为远景的陆家嘴“四件套”组成“世纪同框”美景。这一段苏州河滨水岸线去年底改建贯通,这里原本封闭的河岸向公众全面开放。
岸边,新建的包厢式座椅面朝“一江一河”,人们围坐在“包厢”中,边赏美景边唠家常,共话身边巨变;波浪型座椅绵延数米,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的流线设计,让人们不仅能“有地方坐”“坐得下来”,更“愿意坐”“坐得舒适”。一部分座椅还植入了高科技的无线充电区域,把手机放上去就能充电。一点一滴的人性化设计,让城市家具中最常见的“小座椅”凸显出人文“大关怀”,成为体现城市温馨的新介质。除了人性化设计,座椅也越来越强调环境友好。苏州河畔,利用回收牛奶盒制成的“花博会同款”环保椅,为市民游客休憩提供了新选择。椅面上清晰地呈现着被粉碎压实的牛奶盒包装,也让垃圾分类的成效有了视觉化的表达。
在河滨沿线,除了座椅,一些公共厕所、加油站等“老家具”在更新中考虑便民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环保。比如,上港邮轮城景区扩建公厕时,不挪一棵树,根据树与树之间的间距,精细地规划出男厕、女厕、第三卫生间等五种空间。如今,这座公厕“嵌”在8棵大树中,其中一棵难以规避的大树干脆“长”在公厕正中,突破定制的玻璃罩子“穿顶而生”。
再如,南苏州路上的第一加油站升级后,在站内用悬挂式加油机取代了老式的地面加油机,减少了环境污染;二楼延伸出的沿河观景平台,让人们能为爱车加油的同时,用苏州河畔“最上海”的风景和咖啡为自己“加油”。
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新载体
外白渡桥旁,一个手拿素描板的“女孩”端坐在包厢式座椅上,仿佛要画下“一江一河”交汇处的美景;“世纪同框最佳拍摄点”边,一名“少女”手持自拍杆,似乎下一秒就要按下快门……一个个新建雕塑,通过与街区主题的紧密关联,成了生动展现城区灵魂的城市家具。
除了雕塑,更多承载着功能的城市家具,也在美化中提升着区域的魅力值。比如,北外滩滨江映照对岸风情的镜面“水滴”,竟然是电梯。再如,外滩新做的景观花箱,用花草呈现四季变幻,箱体上刻着的陆家嘴“四件套”,与远处黄浦江对岸景色相映成趣。
这些糅合区域特征的城市家具,在一次次更新迭代中,与周边的“城市地标”越来越相得益彰,也让人们在移步易景中不断获得新鲜感。随着“一江一河”滨水区域的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两岸公共空间彰显着上海的城市精神,也承载着市民公共生活。岸线上的城市家具成为点亮城市公共空间的新要素,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新载体。
作者:单颖文
图片:单颖文摄,虹口融媒体、虹口绿容供图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