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老人在宝山区罗店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健身操动作。
超大城市中,充分“老年友好”的运动空间长啥样?
不同于年轻人热衷的撸铁、秀肌肉。老年人对于健身房的诉求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专业人士这样解答:“一旦一个老人谈及健身房,一定更多地指向:康复需求。”
是的,长者健身房不仅要便捷可及、空间充裕,它的“老年友好”更需要体现在:能帮助老人科学、智能、便捷地进行康复锻炼,复原身体机能。
今年起,试水多年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在上海迈入成规模“建设期”:全市已建成23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十四五”时期将新增不少于100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是上海在全国首创、面向老年人的社区多功能健身场所,也是“十四五”时期本市重点支持的新型健身设施。数字攀升的背后,更是相关部门对于长者健身场地有限、器械匮乏、师资紧缺等问题的精准破题。
破解场地之困:糅合利用,在15分钟生活圈内“变”出多功能空间
徐汇区康健街道是本市推进老年健身房建设的早期试水者,其探索路径是在全人群活动中心“做加法”。两年前,原康健社区体育场实施翻新改造,其最大变化就是引入专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打造的康复体养空间,满足老人们的康复锻炼需求。两年来,先后有286位老人来这个“康复健身房”办卡锻炼。有涉及肌力提升的,有涉及心肺功能改善的,还有带有辅助治疗功能的各种养生器械,老人们对此赞不绝口。前不久,这个成功运转了两年的老年健身场挂牌成为全市首批“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图为来到南京东路街道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跑步锻炼的徐阿姨。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对空间大小要求较高,在寸土寸金的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背街小巷也照样巧妙利用现有资源,腾挪出金贵的场地办了一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原本的老人日托、助餐空间内,挪走午睡沙发,搬来更多适老跑步机、律动机器,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进行适宜的日常锻炼。
在闵行区梅陇社区,运营方“脑洞大开”,巧借社区健身公园,拓出了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室外版”。步入露天智能健身场所,老人可直接扫码链接器材,并在语音播报等指示下完成体测,康复锻炼数据也实时上传后台。
破解器械之困:定制适老设计,从“被动康复”到“主动健康”
正向全市各区铺开推广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将采取半公益模式,即“政府贴一点、企业让一点、老人自己出一点”。今年,市体育局将配送助老体育消费券,经抵扣,老人每天只需花费2.3元便可到就近点位,使用不亚于康复医院内的康养锻炼器械设备并享受相应服务。
图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工作人员正在协助老人使用健身器材。
耄耋老人王国华曾三次中风,一度无法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听闻住家附近最近新添了一处长者运动康复场所,便前来一试。没想到,这里有一台康复医院“同款”设备,王国华就此定心在这里康复锻炼。“在康复医院,这台全身协调训练车每锻炼一次要花费20元,而且还要排队。”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最硬核的就是那些锻炼器械,单是一台跑步机就暗藏着不少巧妙设计,譬如,为跑步速度设定上限,增添防摔抓手等等。同时,还有更多智能元件嵌入,成为老人健康监测的载体。未来,依托“体医养”融合示范站点打造,有望对接社区医生。
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正积极探索场地租金减免等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社会企业、社会资源加入进来,参与改造、研发适老化健身器械,共同做大市场。
破解人才之困:加大人才培养和供给,“一对一”指导有了可能
老人上器械锻炼,一个关键要素不可或缺:康复指导咨询师。
既然是康复锻炼,那么同样是一个动作,就会因人而异、因阶段而异,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做到什么样的角度和程度,都是需要专业人士“一对一”给出建议、给予指导。
图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内正在健身的老人。
本月初,宝山区罗店大型居住区美兰西湖文化活动中心建成运行,一楼配置着全市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李汝骏是一位人气颇旺的驻场康复治疗师。借助专业知识,李汝骏能在老人拉伸过程中留意动作角度是否到位。他解释说,这一动作既可锻炼肌肉韧性,也可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而智能设备实时记录数据,利于长期跟踪老人身体变化。
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这是去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认定的16个新职业之一。随着站点建设提速,像李汝骏这样的专业康复训练师的培养和供给也将步入快车道,更多老人将能在家门口接受“一对一”专业健身康复指导。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也成为专业人士观察老年群体康复健身、迭代训练方案提供了新样本新载体,从中提炼归结更成熟的标准方案,助力更多老年人实现科学康复、健康养老,提高生命质量,实现更高质量的“老有所养”。
作者: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