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永不拓宽的马路,名人故居和保护建筑……这些构成了上海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空间肌理与标识——历史文化风貌区。
结合城市更新和民生改善,坚持“一楼一策”“一片区一方案”精修细改,以人本化为视角,以保护修复为手段,以文脉传承发扬为内涵,以社区营造和共享为路径——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人民城市建设,通过腾挪置换、更新布展、丰富延展等手段,“量体裁衣”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将那些散布在风貌区的红色旧址遗址、纪念场馆及名人故居,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让人们走得进去、读得到故事,更体悟得到文脉与精神,由此营造出一个个超越物理空间的新场域,令人可亲可近,放大了城市的独特神韵。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成为城市更新的“主场”,以及红色旅游、都市漫游的“主场”,“建筑可阅读”实现全面推广,成为彰显软实力的“主场”。
-数量突破-
建筑可阅读全面推广,延续城市记忆
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承载着城市记忆、传承着城市文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面积达7平方公里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建筑类型最为丰富的风貌保护区。这里共有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
经过近些年的持续探索,“建筑可阅读”在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以徐汇区为例,衡复风貌区所辖4.3平方公里内,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共近520处。
经过政府下大力气推进腾挪置换,不少纪念场馆和名人故居渐次向公众开放。比如巴金故居、柯灵故居、张乐平故居、夏衍故居、草婴书房,以及今年新开放的百代小楼等。
保护建筑不仅打开大门,内部展陈也是费劲思量。比如,部分名人故居,以实物摆设还原了文化大家的书房等生活场景,并结合史料、书籍等展陈,为建筑本身加载了丰富内涵。除可以沉浸式体验观展的红色场馆、名人故居,衡复风貌区内还有部分暂时无法入内参观的保护建筑。对此,墙上的二维码成了市民游客阅读建筑的最佳途径。知名建筑可见、可读、可听,成了不少国内外游客造访上海的新理由。仅以巴金故居、柯灵故居、张乐平故居3处相对开放早的历史建筑为例,截至目前已先后有28万人次前往参观。
-表达创新-
打开方式富有创意,讲述精彩与温暖
历史风貌保护需要分级分类,在衡复风貌区,每一处的修缮和保护从不过分“用力”,而是追求“恰到好处”,按照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等不同维度来制定具体标准和使用导则,实现了“一片区一方案”。
这样一种“恰到好处”,也为人们感知风貌、融入互动创造了最为丰富的可能。
每个周末或节假日,都有近4万人次来到武康路,带着故事来,遇见创造新的故事。建筑本体、丰富故事、周边业态、相关文创等,武康大楼因为丰富的“打开方式”而“长”在了时光里。
徐汇区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伍彦心这样解读:受此启发,衡复风貌区内的红色点位、保护建筑纷纷开启全新表达。
今年新开放的《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百代小楼,内部展陈启用了“全息情景剧”等更具时代感、亲近感的展陈手段,更多维度地生动讲好红色故事。开馆一个月,已有1万人次来此参观。
关键是,展陈思维跳脱了这幢小红楼的物理空间之囿,同时在徐汇艺术馆策展了一个相关主题的多媒体沉浸式展览,实现了主题展陈在不同空间的延展和丰富。
街角的公共庭院也成为一个崭新的场域。比如,永嘉路上的公共庭院嘉澜庭,就通过微空间布设了宋庆龄故居内的部分场景展陈,将建筑及展陈内容作了延展解读,并主动推送至居民身边。
-丰富内涵-
感悟城市文脉,更好传承红色基因
“量体裁衣”也意味着“颜值”与功能的完美统一。以位于南昌路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为例,修缮红色建筑本体同时,将这样一种保护和功能提升拓展为整个街区, “一楼一策” “一弄一策”,不仅注重将红色基因和红色文脉从里弄延展至街区,放大时代表达,更充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当下,上海正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位于香山路上的上海孙中山故居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酝酿地”,积极挖掘自身特有历史资源,充分发挥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党史教育基地的作用,整合推出主题特展、主题观影+原状陈列参观、主题巡展、主题讲座等服务项目,更好助力党史学习教育。人们来此参观,更能亲身感受一场沉浸式红色党课,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深刻感悟、接受精神洗礼。今年以来,上海孙中山故居已接待近9万人次参观者,其中不少是青年白领和在校学生。
在衡复风貌区,去年4月起开设出漫步衡复城市行走专题线路20余条,累计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今年共开发新线路10余条,其中包含专为建党百年设计的微党课“红之里”,聚焦红色主题,涵盖影视、文学、音乐、艺术、建筑、历史等,让广大市民游客在漫步行走中感悟城市文脉,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顾一琼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