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运送、人员登记、秩序维护……一支“青年军”、一支“预备队”,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心圆西苑封闭管理中,小区内外两支队伍集聚了400多人的力量,共同保障居家隔离居民的日常生活,让这个有着5000余居民的社区维持正常运作。
在距离封闭小区20余公里的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浦东首创的“智慧文明”应用体系,也正进行疫情动态监控,用大数据拉起防疫网。这一全市首个将精神文明纳入城运系统的大平台,精细化赋能文明城区建设。
依托“一张网”和“一众人”,浦东新区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中,跳出成员单位的“小框框”,在全社会层面形成合力,将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绣花功夫”充分结合,使创建工作更加紧贴引领区建设的同时,也成为精神文明实践的生动触角和创新载体。
一张网:从细微处“把脉”城市,为民惠民育民
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精神文明建设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智慧文明智能化应用体系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实时显示全区文明城区创建点位分布和具体信息,同时设计了文明交通、生活垃圾处理、工地不文明施工、噪音扰民、街区管理、志愿者管理等50多个专项智能化场景应用。
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明创建处主任科员沈云介绍,系统发挥区文明委统筹作用,整合各条线、各街镇,以实现城市设施、市政管理、环境卫生等六大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领域的智慧化、精细化管理。
4月的一周,某小区湿垃圾占比突然锐减——这是系统平台发出的预警信息。经核实,原来是小区新聘的保洁员不熟悉情况,将某些湿垃圾混入干垃圾中。由于发现及时,处置后,该小区的垃圾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有效的预警背后,是通过物联感知、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初步实现了源头分类收集、清运、中转,末端处置的全过程数据采集、监控和管理,以及分类实效的预警预判。
目前,垃圾分类场景将全区2662个住宅小区、337个行政村、2441个垃圾产生单位、43627个沿街商铺、91个小压站、12个中转站、4个处置场全部落图管理。通过数据对比、物联感知、视频捕捉等方式,今年一季度已智能发现并处置1457件问题工单。
今年开发的共享单车应用场景,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技术,判断禁非区内是否有违规停放的车辆,每天两次自动统计违规车辆数,形成智能派单,督促企业到现场清运。
如今,技术在不断迭代,场景在不断开发。“系统的迭代更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更‘适用’。”沈云说,街区焕然一新,生活品质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然放大,“街区美了,营造物理空间的同时,更营造了舒适的心理空间,向上、向善、向美的追求有了现实可能”。
一众人:从身边到“指尖”,激发全民创城热情
“引领区”,就意味着前瞻性、探索性和示范性、带动性。浦东的数字化转型,帮助城市更好地看见“人”。如何让浦东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成果“留得住、常态化”?在沈云看来,归根结底还是要拓展市民参与渠道,形成全民参与氛围。
“智慧文明智能化应用体系”将“智慧文明指挥调度系统+市民巡访应用+专项场景应用”相结合,老百姓的自治意识、社区共治能力也在参与中拔节生长。
为发动全民参与文明创建,今年4月,浦东新区配套开发了“智慧创城”小程序,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全区共有1139个巡查点位,1884名点位长,包括市民志愿者在内有533名巡访员以及大量市民群众参与,共发现19613个问题,实现问题发现实时推送100%,在线即时处置100%,问题解决率96.1%。
此外,全体浦东市民都能在手机端下载浦东e家园App,看到问题实时上报、智能推送。截至目前,市民志愿者巡访团已发现了15613个问题,全部在线即时处置率100%,问题解决率96.1%。“浦东e家园”App注册用户8万多,每天上报问题超过千条,问题处置满意率达94.8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现代化,也应该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提高。”据透露,未来,“智慧文明智能化应用体系”还将继续加强开发方便全区市民积极参与的技术手段,实现快速发现、及时处置、高效运转的文明城区科学化、智能化、常规化管理新模式。同时,将志愿者注册、志愿项目发布的功能整合其中,方便市民参与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共同守护建设美好家园。
作者:王宛艺
图片:邢千里 摄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周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