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点刚过,上海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气温节节攀升。永嘉路490号弄堂里,白晃晃的水泥地照得人睁不开眼,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将至,弄堂口却有一个小摊挑在这个点开摊。梧桐掩映下,一群头发花白、身着红色T恤的志愿者们张罗着支起了摊点,一碗碗盛着冰镇绿豆薏仁汤的碗在桌上一字排开。
一群户外工作者围拢过来,有的是刚结束清扫的环卫工人,有的是绿容巡视员,还有刚完成交接班的辅警,或是路过的快递小哥。几乎每个人背后都被汗水打湿,衣服邹巴巴地贴着皮肤,领口处还有汗水干了湿、湿了干之后留下的盐渍。
一个小碗三勺,阿姨们动作麻利,四大锅熬煮得浓稠,又经过冷却的绿豆薏仁汤被分装到100多个小碗里。每人一碗,没人多拿。附带送上的,还有一个个新鲜的水蜜桃。这些,全是免费的,为的就是慰劳烈日下的劳动者。
负责“练摊”的是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银发”社区志愿服务队——宝怡乐志愿者团队。成员平均年龄约60岁,最大的83岁。团队发起人是在这个弄堂生活了63年的孙鸿银,热心肠的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宝宝阿姨”。
这个免费的清凉摊火到了网上。老人们却浑然不知,街坊邻居也只道是寻常:“冬天送饺子、汤圆;端午节送粽子,夏天送绿豆汤、西瓜,我们连续做了好多年了。”
食材配比有讲究:“味道好啊,像我妈妈做的”
这个弄堂口的清凉摊点在街坊里小有“名气”,附近的户外工作者,大抵都知道这个小摊儿将摆上整个夏天,“高温日是一定会有爱心绿豆汤的。”
“这是我们自己约定好的,36摄氏度以上就要烧绿豆汤,从早上9点开始到10点半,基本上一个半小时就舀得差不多了。但我们不收摊,总要摆到人家吃完为止。有些人赶来没吃到,我们也管‘加餐’”,孙鸿银这样解释。
爱心绿豆汤的想法,是在2015年萌生的。因为孙阿姨家临街,每天一探头,就能看到高温炙烤的大街上,环卫工人们辛勤地清扫,工作服全黏在身上,一线的协管和城管队员们也都是汗流浃背。
她和老伙伴们一合计,“这么热的天,还是要送清凉!”
他们的绿豆汤有讲究。一个大电饭煲放4斤绿豆,薏米得浸泡一会儿,等绿豆烧酥了,再将薏米放进去一起炖,炖上快2小时。最后放糖,放下去还得再滚一滚。
为了让户外工作者吃到既不烫口、也不凉胃的绿豆汤,绿豆汤在前一晚就得凉透了后尽快冰镇起来。第二天一早,再拿出来分送。
“味道好啊,像我妈妈做的”。市容巡查员陈冲是两年多前刚来的新上海人,去年负责该片区的巡查工作。第一次路过,就被热情的孙阿姨拉了过去:“这儿有清热解暑的绿豆汤,尝尝!”之后他成了这儿的“常客”,也会与老人话话家常,“这个城市一直有人在关心我”。
倒两趟车也要来帮忙:“人搬走了,但感情放不下”
烧绿豆汤,在宝宝阿姨这里,不亚于一项“大工程”。因为送的量多,她需要帮手,因而每次发摊送清凉前,她总要在微信群里呼一声,几乎“一呼百应”。对话框下,是一连串的“收到,参加”。
其中不乏大老远赶来的老居民。72岁的潘正玉曾在附近住了60年,经置换搬迁去了银都路。今天清早,为了帮衬着送清凉,她早上5点不到就起了,路上倒两辆公交车,花上1个半小时,赶在摆摊前到了。潘阿姨心里有衡量,觉得值:“人搬走了,但感情放不下。就当回去看看老街坊邻居。”66岁的伍园妹也是冲着这份“放不下”从沈杜公路赶来帮忙。
最初,送清凉团队只有7个人,其中还包括孙阿姨的爱人和儿媳妇。没有空间,几个人就各自在家拿大锅煮粥,煮得满屋子、楼道里都是蒸汽,影响了邻居日常。
现在,正式成员发展到16人,加上“编外”志愿者近30人。而所属的徐汇区天平街道也特意在贴隔壁永嘉路492号的嘉园公共客厅内辟出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公共灶台和小厨房。里面小到锅碗瓢盆,大到“超大型”电饭煲、冰柜等一应俱全。这让“煮绿豆汤”这件事变得相对“适意”起来,可以放开手脚煮得畅快。
“条件越来越好啦,更多人愿意加入志愿服务”,孙阿姨乐开了花。她说,团队里的“银发”志愿者们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退休生活的乐趣,找到人生的新价值。
作者:王宛艺
图片:邢千里 摄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