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发布今年首个高温黄色预警。中午时分高温炙烤下,吴淞路海宁路路口,72岁的宋老伯发现这里的天桥新安了一部无障碍垂直电梯。“以前一上一下要爬近一百阶台阶,现在方便多了,只要几分钟!”
宋老伯的这份舒心便利,来自一位虹口区人大代表坚持多年的呼吁。当下全市层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生动实践,一个跨部门跨领域的党建联建平台建立起来,合力推动全市道路人行天桥无障碍化建设。
市人大更是将这一工作列入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专程赴浦东新区、虹口区实地调研召开现场座谈会,广开大门听建议。
数据显示,本市既有道路人行天桥264座,已设垂直电梯或自动扶梯133座,按照规划还将加设电梯38座。根据计划,全市以“一桥一策”整建制推进天桥“加梯”,同时优化审批助力提速,力争解决更多困难人群的“过街难”。
管线移位、步道拓宽,天桥加梯并不易
虹口区人大代表章雷对吴淞路海宁路路口的这座天桥无比熟悉。他曾无数次拾级而上,从天桥上观察来往人群。看的次数越多,他越知晓,人们对天桥加梯需求有多迫切。早在2017年,他就呼吁为天桥加梯。
“天桥东北方向就是第一人民医院,是许多老人、病人的‘必经之路’,”章雷留意到,虽然医院旁有不少公交站点,但绝大多数都停靠在这个环形天桥的其他“象限”内。这也意味着,虽然医院近在咫尺,但人们下车后,依旧要面临这座横亘在眼前的“难关”。上上下下近百阶台阶,即便是小年轻走上一圈也气喘吁吁。也有人选择绕道而行,但至少需多步行近20分钟。
人们的“通行之困”成了章雷的牵挂。他一次次寻找到相关委办局,实地了解解决之道。调研得越深入,他越理解天桥加梯之难,从管线移位、人行步道拓宽到公共绿化空间平衡,涉及环节复杂、牵涉部门之多,超出他的想象。
整建制推进“加速度”,实施方案将出炉
“每部电梯的‘天赋’不同,一旦在加梯中改动某个环节,就要充分考虑后续影响,”王爱芬,市残联理事长、党组书记,长期关注人行天桥加梯问题。
实践中,管线移位常常成为天桥加梯“拦路虎”之一,部分电梯在加装环节会选择抬升。然而,一旦选择抬升,就要考虑特殊人群需求,包括延长坡道等。遇上空间充足的天桥尚可,一旦遇到“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天桥,这一方法便难走通。
“一桥一策”,这成了天桥加梯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每部电梯走流程,都需经历少则数月,多则一两年的等待期。显然,这一速度已远远满足不了迫切的加梯需求。虽然每座天桥条件不一,但在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看来,“总存在共性问题”。工程审批、管线迁移……这些均可从全市层面整建制推进。一旦项目成规模,不仅能“提速”,更可降成本。
目前,《道路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导则》已完成。市交通委副主任刘斌表示,《关于道路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本市道路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工作实施方案》也将于近期对外发布。
“我们正在梳理行政审批方面的提速需求,希望能解决更多现实问题,”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田春华期待,在人行天桥加装电梯方面,浦东新区能结合立法授权,更好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根据计划,浦东新区将对11座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其中3座将于年内开工。
不只是加梯,更要让整座城市“无障碍”
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往往投射在点滴细节中。在许多专家学者看来,上海的人行天桥加梯项目,不仅是简单加梯,更是整体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通过全方位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多样多层次需求,一座城市的善治效能充分彰显。
“无障碍不仅是一部电梯、一条坡道,其实蕴含了许多内涵,”王爱芬以电梯按钮为例,许多无障碍电梯内都设置了低位按钮,但不少电梯却忽略了配备盲文。在她看来,城市无障碍建设,一定要关照到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这不仅是单体项目,更需要体现系统性思考和规划,”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党工委书记凌军芬说。东方路栖霞路天桥,这是该区域内唯一一座没有电梯的天桥。然而,这座无梯天桥两端,却密布着近2万名居民们的日常需求。凌军芬表示,居民们不仅希望能尽快落实加梯,也希望能同步考虑人行道拓宽等问题。
不少代表委员期待,上海在天桥加梯项目推进时能体现更多前瞻性。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也适当为未来规划“留白”。有些功能、设施或许目前仍未形成大量需求,但需要在规划时前置考虑。
作者:王嘉旖
图片:展翔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