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一方近400平方米的公共院落,究竟能承载起一种怎样的生活,能展现出一种怎样的风貌?
衡复风貌区街道尺度适宜,人文气息浓郁。 本报记者 袁婧摄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66梧桐院·邻里汇成了附近居民家门口的好去处——一方院落环拢起几栋海派老建筑,嵌入便捷邻里餐厅、高品质“梧桐书苑”、智能化为老服务……更重要的是,这里成了一方枢纽,在党建引领下,汇聚起各方资源,解决居民急难愁盼,也共商共议社区治理。
在上海,这样令人心向往之、近悦远来的“都市容器”有很多,让它们熠熠生辉、卓尔不群的,不仅是海派特色的人文风貌,更是内里展现出的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内核。不只是都市空间,全市层面,还有一项持续多年聚焦“鲜活个体”的“市民修身行动”,以润物无声的浸润,培铸起文明生态和市民素养,传递出一座城市日益蓬勃的精气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上海从战略高度全面系统谋划、提升城市软实力。
造就和遇见上海更加美好的未来,说到底,就是要人人起而行之,造就和遇见更好的自己——让核心价值凝心铸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在前列,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日益成熟,城市精神品格不断彰显新的光彩。
“都市容器”散播“不经意美好”,传神演绎城市精神品格
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软实力的内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铸牢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
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积淀了思想和价值追求,同时也可感可触,展现在城市及个体的各个维度和方面,于身边人,于细微处,于不觉间,感召人、激发人、凝聚人。
如今,拖着行李箱来上海“打卡”的人,来追一场剧的人,来赶一次读书会的人,悄然间发现,都市中不仅处处便利、时时友好,更重要的是,处处散播着对精细、对品质、对温度的一种自觉的追求。
架空线入地,城市上空的天际线日益清朗;无障碍设施完善布局至社区;街头巷尾有了爱心加油站,环卫工人可以进去喝口水、歇歇脚;街头网红咖啡店顾及残障店员的“心理舒适空间”,也传递着各界的暖意。
“一江一河”滨水岸线更成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最佳实践地、承载地,滨水空间可赏可游可感,市民来此漫步、锻炼、休憩。
都市角角落落散播出的不经意的美好和温度,增添了大家的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更是对城市精神和品格的传神演绎。
万千个体自带“精神流量”,核心价值观有了时代表达
今天,城市精神品格已深深融于上海人民的性格、品质、情感以及行为之中,这种精神品格是千千万万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也要在千千万万人的身上更好地展现出来。自带精神流量的一个个市民塑造的城市精神之美,正是核心价值观在城市中入脑入心的时代表达。
市中心老城厢,80岁的蔡阿婆照顾邻居小孙女,管饭一管就管了5年;在市中心过了一辈子的老人,卖掉唯一一套房,到外地援建了两所希望学校;在因疫情封闭的小区里,所有住户行动起来,为从事农产品批发的邻居夫妇“消灭”被“困”小区的4吨土豆;街头遇上突发急症的老人,中学生挺身而出科学救助,及时救回老人生命;姐弟俩拾金不昧返还巨款,表示“没什么大不了,是应该做的”;全市层面,时时公益、随手志愿蔚然成风……
掬月在手,歌之颂之。
这恰是上海在全面提升软实力中所要发力铸造的新时代市民“群像”——风雨来袭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承平顺境时毫不懈怠、奋发进取,日常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平时生活中友爱友善、和睦和谐。
精神品格层面“走在前列”,在丰富实践中磨砺光芒
在上海,通过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铸和弘扬,这样一种精神品格层面的“走在前列”,恰恰又是融入日常,能充分被感知和触摸的。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立德修身,是充分贯穿于日常的劳动实践、学习创造中的,通过进一步磨练本领、砥砺品格,绽放出人生的光芒。
全市层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通过创新载体、拓展阵地、延伸领域, “立德修身培根铸魂”行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令每一个人获得丰厚的道德滋养,遇见更好的自己,也使城市有根有魂。
网上网下, “行走党课”“情景剧党课”牢牢吸引住青少年群体;历史文化风貌区,社区规划师紧扣民生所需,放大由温暖和品质织就的生活质感,“从情感和诉求上扮演使用者,最大程度地和生活在此的人们共情”;文明城区,“生活秀带” “文化秀带” “街角公园”等小而美的公共设施及空间服务百姓,成为人们积极参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场”。
人们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实现价值,也使得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字字有承载,内涵更丰富,最终将化作一座城市全面提升软实力的不竭精神动力。
作者:顾一琼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