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生勇救子弟兵荣立一等功,我们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今天重温这个故事,激起对英雄人物的回忆,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党的恩情”。年近八旬的海渔村张大伯激动地说。
金山区漕泾镇“红文化”下乡巡演近日来到了亭林大居,由于故事主人公陈寅生和听故事的人同是海渔村,大家对1949年12月6日村民陈寅生等人,不顾蒋匪军队对海上封锁,冒着生命危险成功救回在海上作战训练突遇风暴而失踪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九连42位指战员的生动事迹,依然是那样的亲切和钦佩。
据了解,东海之滨的金山区漕泾镇,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革命先烈的鲜血洒遍了这里土地。党史学习教育开始后,镇党委除了组织党员群众认真学习党史知识书本资料外,还指定由镇文体中心组织力量收集红色资源,整理编写了10多个红色故事、红色戏曲等文艺作品,其中故事《海上交通线》,反映由漕泾沿海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海上交通站冲破日本侵略者封锁,为上海与浙江两地输运粮食、药品等物资,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还有根据1950年1月为解放全中国在漕泾沿海训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33位指战员,突遭敌机扫射光荣牺牲为素材编写的《33位烈士》等一批故事。还挖掘创作了反映当地红色经典的情景小品、沪剧小戏和廉政短剧,例如沪剧小戏《暴动之夜》根据1928年革命先烈李一谔按照陈云指示精神,组织漕泾地区等浦南一带红色暴动为素材而创作。第一批次下乡巡演从4月上旬预约至6月26日,各村居都安排得满满的。“让党员群众通过一个故事一个戏曲了解党的历史,激励他们永远感党恩,永远跟党走”。一位镇党委领导如是说。
为了让红色文化常演常新,又通俗易懂,对作品创作和整理时注重“三突出”,即突出“永远跟党走”主旋律,突岀革命先烈忘我牺性的革命精神、突岀党群关系鱼水情的高尚情怀和廉洁为民的情操,让红文化更贴近党史教育和时代主旋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起来。镇上组建的巡演小分队,除了请区文化部门老师从演艺上进行传帮带外,还组织他们重温先烈们的思想风采,从感情上激发共鸣,使作品的主人公“活”起来。退休教师蒋选青在演讲《33位烈士》故事时,结合自己祭扫先烈的情感体会,演讲时声情并茂,台上台下激情澎湃。文体中心党员孙水军说:“每次巡演,不仅自己内心受到一次震撼,也经常看到台下观众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时而悲恸流泪,时而捧腹大笑”。
据了解,漕泾镇利用以本地红色资源为素材,以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深入村民宅基、党建站点、居民新村等,在家门口营造“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浓厚社会氛围,出现“红文化”下乡似“糖球垒芝麻”的可喜现象,巡演内容和形式均得到提升。海涯村由本村村民排演的情景小品《一口铁锅》,反映了解放前夕在本村一位地下党员为民谋解放的故事。而护塘村增演了取材于该村地下党交通站的沪剧小戏《护塘锄奸记》,这种对来源于本地红色经典的演释,颇受党员群众的欢迎。
作者:汤妙兴 薄小波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